而這個消息,讓韓國方面頗有些坐立不安。
外媒報道中展示的中國“海上構筑物”衛星圖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先來看一下此次被曝光的“海上構筑物”是什么。此次被曝光的海上構筑物,并非此前外界猜測的深遠海養殖平臺,而是結構更大、功能更強的“自升式鉆井平臺”。這種平臺原本是用于海上能源開發,但隨著技術升級,它已可兼容多種用途,比如深海養殖、海洋科研、海上補給甚至應急防務等。
我們可以這么理解:中國在蘇巖礁附近不是簡單建個“崗亭”,而是部署了一座“海上城堡”。
這套系統有幾個突出優勢:一是經濟可持續。平臺本身可以用于大型海洋養殖、漁業科研、海洋牧場等,不像韓國那種“擺設型建筑”,我們是真能把它用起來、有經濟收益。
二是功能復合。平臺可接駁補給船,具備停靠能力,還能設置直升機平臺,保障人員輪換和應急處置。不僅能養殖、能觀測、還能長期駐守。
三是低調有效。這種平臺本質是民用設施,不會引發大規模國際爭議,也便于在“非軍事化”下鞏固我們對該區域的主權。說白了——既不刺眼,又很實用。
簡單講,這就是我們在海上建起的一座多功能“浮動前哨站”。相比韓國早前在蘇巖礁上“偷偷摸摸”安放的觀測設備,我們的這一平臺在規模、能力、持續性和正當性上全面碾壓,不是臨時應對,而是長期部署;不是“藏著掖著”,而是光明正大。
韓國在蘇巖礁設置了多個鋼結構平臺
蘇巖礁位于中韓之間的黃海中部,地理位置極為關鍵,是連接朝鮮半島與中國東部沿海的海上要沖之一。
其地理坐標處于重要的國際航運線與漁業資源交匯點,因此不僅具有經濟價值,更有不可忽視的戰略意義。尤其是對于中國來說,蘇巖礁海域是黃海安全防御體系中的天然前哨站。
另外,蘇巖礁周邊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海底油氣勘探潛力巨大,同時也是海洋科研和氣象監測的理想地點。
因此,無論從軍事、經濟還是科研角度來看,蘇巖礁都是一塊必須牢牢掌握的“海上支點”。
多年來,韓國一直試圖在蘇巖礁問題上做文章。雖然蘇巖礁在國際法上屬于“低潮高地”,本身不能成為劃定專屬經濟區的依據,但韓國卻試圖通過實際控制、設置科研設施和鋼結構架等手段來“制造存在感”,繼而在未來劃界談判中爭取主動。
他們的邏輯是“先占先得”,不斷通過行政手段和象征性設施“刷存在”,誤導國際輿論甚至形成既成事實。
而且從地緣政治角度看,韓國希望借此延伸其海上活動范圍,擴大對黃海的控制力,在中韓之間的海洋劃界爭議中獲取更多籌碼。
但很顯然,這一算盤,隨著中國“新神器”的登場,已被徹底打亂。
事實上,蘇巖礁自古以來就處于中國傳統漁業活動范圍之內。明清時期沿海漁民就在此海域進行捕撈與補給,舊時的中國海圖與地方志中也明確記載了相關坐標與方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方一貫將蘇巖礁視為黃海海域的重要一部分,并在多個外交場合明確表達對該區域的主權。
中國對蘇巖礁的主權不容置喙
此外,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氣象、水文等部門就曾多次在該海域進行測繪與科研作業,積累了大量歷史和技術數據,形成了堅實的主權管理基礎。
所以說,中國此次部署大型平臺,既是現實策略的體現,更是歷史主權的自然延續。
韓國媒體和軍方近期多次表達所謂“擔憂”,認為中方此舉“打破現狀”“影響地區穩定”。但說白了,他們的緊張根源在于:心虛。
多年來,韓國一直試圖在蘇巖礁問題上鉆空子,不是搞科研站,就是放浮標、搭鋼架,試圖以“事實存在”來制造主權錯覺。
如今中國“新神器”一出,不僅徹底打破了韓國的小算盤,還在事實上牢牢把控了該海域的主動權。今后,韓國若再想“趁虛而入”,不僅難上加難,而且極可能被國際社會識破其“小動作”的本質。
通過這種方式,中國不僅鞏固了對黃海主權海域的管控,更避免了硬碰硬的風險,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總而言之,對中國來說,黃海也好,蘇巖礁也罷,都不是“你爭我奪”的灰色地帶,而是自古以來屬于中國的主權范圍。
這一次,隨著“新神器”的竣工,中國再次用行動告訴世界:我們的海域,我們來守;我們的權益,我們說了算。
而那些心里有鬼、妄圖渾水摸魚的國家,現在恐怕只能望“礁”興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