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從左到右依次為劉正曦、約翰·斯威尼、諾依曼·布雷肯。受訪者供圖
“中國真是太令人驚嘆了!”近年來,我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出臺一系列促進中外人員往來便利化政策舉措,進一步疏通外籍人員來華從事商務、學習、旅游等活動的相關堵點,吸引更多外籍人員“打卡”中國。他們通過分享在華所見所聞,為促進各國人民民心相通發揮積極作用, 也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傳播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開辟有效渠道。
“謝謝你,中國!”4月13日,美國知名博主“甲亢哥”小達倫·沃特金斯在社交媒體發文,用一句表白和多張照片,為其引爆國際互聯網的中國行畫上句號。在美國對全球貿易伙伴筑起關稅“高墻”之際,“甲亢哥”一鏡到底的直播,掀起了中外信息繭房和刻板印象的討論,延續了開年以來“小紅書”平臺上美國TikTok“難民”涌入引發的“對賬”熱潮,展示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厚民意基礎。
近幾年,走進中國的外國博主越來越多。因為在美國看籃球比賽時與同場中國球迷交流,59歲的美國大叔約翰·斯威尼決定到中國看看;中文社交媒體上一次互發家庭照片的偶然互動,讓31歲的美國房產經紀人諾依曼·布雷肯與家人跨越太平洋與網友榕榕“奔現”;母親一句“學中文前景廣闊”,讓埃及小伙劉正曦與中國結緣……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現,在這場迷人的文化漂流中,中國的開放自信和中國人民的真誠友善,始終是博主們共同的“流量密碼”。
以好奇和尊重對待文化差異
中青報·中青網:是什么契機讓你決定來到中國?
約翰·斯威尼:今年2月,我在美國舊金山現場觀看了2025年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全明星賽,驚訝地發現有很多中國朋友認識我。那一刻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我想去中國,見見更多中國人。今年3月,我來到中國,決定先去上海和北京兩個主要城市。來中國之前,我花時間研究了中國歷史,了解了這個國家對籃球的深厚熱愛。
諾依曼·布雷肯:因為熱愛旅行,所以我們一家人早將中國列入旅行清單,但沒想到會這么快成行。在中國的社交平臺走紅后,我們結識了榕榕一家,決定提前赴華相聚。榕榕在上海生活,上海就成了我們的目的地。
劉正曦:2015年,我考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選擇中文專業。起初有些“功利”考量:母親看重中國的發展速度,認為學中文前景廣闊;在深圳從事外貿生意的叔叔也希望有個懂中文的侄子協助翻譯工作。2017年,我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赴南開大學交換一年。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興趣,在得知天津是曲藝之鄉以后,就在天津拜師學藝,學習相聲和京東大鼓。
中青報·中青網:中國之行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約翰·斯威尼:有太多事情讓我記憶深刻。中國大型城市的高效運轉、美麗的建筑以及頂級的購物體驗,都令人驚嘆不已。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中國人的友好、真誠和熱情。
諾依曼·布雷肯:我們對中國的一切都充滿興趣,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街道上行人眾多,城市異常干凈整潔。
劉正曦:我第一次到湖南十八洞村時,發現那里網絡覆蓋全面且非常流暢,村民通過網絡直播銷售當地特產。因地制宜的產業幫助村民實現了脫貧,這讓我深受震撼。如果埃及能借鑒這一精準扶貧模式,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將得到極大改善。
中青報·中青網:你來到中國之后,經歷了哪些意想不到的事?
約翰·斯威尼:在3月21日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一場常規賽中,我現場看到上海隊在落后20多分的情況下,在主場反敗為勝,這太不可思議了!另外,我發現自己在飲食方面頗具冒險精神,本以為會更傾向于美式飲食,但最終嘗試了當地各式菜肴,發現都非常可口。美食以一種未曾預料的方式拓寬了我的視野。
諾依曼·布雷肯:并無特別意外之事,所有行程在出發前已提前安排妥當。
劉正曦:中國生活的便捷程度令我驚訝,二維碼支付、共享單車、發達的物流網絡、高鐵的普及等,都是我在埃及未曾體驗過的。
中青報·中青網:你是否遇到過文化差異,你是如何看待和應對的?
約翰·斯威尼:得益于有機會經常旅行,我總是帶著好奇和尊重來對待文化差異。接觸的人與我差異越大,學習機會便越多。中國人相對含蓄、內斂,以尊重且沉著的姿態為人處世。我在上海觀看了一場脫口秀表演,演員不依賴犀利言辭,卻能傳遞出充滿智慧與振奮人心的力量。
諾依曼·布雷肯:主要差異在于食物和不給小費的文化。不過,我們是客人,出發前已經盡可能多地了解了中國的情況。
劉正曦:經常會遇到。比如,我曾經送過白花和時鐘給中國人,初次遇到這種情況時感到很尷尬。但中國人很包容和體諒,知道我是因為不了解才這么做,并不會因此生氣。我認為,來到一個國家就應該尊重其風俗文化,所以我不斷學習,努力入鄉隨俗。
越來越多外國博主走進中國是“水到渠成”
中青報·中青網:你為何決定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與中國有關的內容?
約翰·斯威尼:社交媒體可以快速且廣泛聯系中國人,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想法,如他們喜歡什么,對他們來說什么是重要的。
諾依曼·布雷肯:今年1月TikTok面臨封禁時,大家紛紛尋找新平臺發布內容。于是,我開始在小紅書上分享內容,收到了很多關注。
劉正曦:從我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攻讀播音主持專業碩士學位開始,老師們一直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當我發現海外媒體存在抹黑中國的言論,而我所接觸到的中國并不是個別媒體或國家所宣傳的那樣,就覺得我有責任把真實的中國講給更多人聽。畢業后,我進入中國外文局擔任外籍專家,擔任很多節目和活動的雙語主持人。
中青報·中青網:你在社交媒體上收到了怎樣的反饋?
約翰·斯威尼:每個人都認為中國非常酷,尤其是我的家人,中國人的友善和熱情讓他們非常感動。我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很樂意能在今年夏末或秋季和我一起游覽中國。我很高興能通過分享我的旅行經歷,讓其他人感受到他們或許并不熟知的世界的一部分。
諾依曼·布雷肯:我感覺大家更喜歡我的女兒,我只是她的“經紀人”——開個玩笑。
劉正曦:中國人秉持“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理念,與其說中國人喜愛的是我個人,不如說他們更傾心于對中國持有友好態度的外國人。通過我分享的內容,許多人對中國有了全新認識,發現中國的建筑與科技皆超乎想象。不少親朋好友因我分享的內容萌生來華的念頭,許多學弟學妹努力獲得獎學金后成功來華,在中國生活得十分愉快。
中青報·中青網:你有沒有研究過分享哪些內容“漲粉”比較快?
約翰·斯威尼:我沒有花費大量時間分析數據,但從社交媒體反饋看,人們似乎更偏愛我展現真實熱情與快樂的內容。關于家庭和個人生活的帖子似乎也能引發共鳴。我愿繼續與中國網友分享有趣生活,同時認真閱讀評論,相信這會指引我的內容創作。社交媒體核心就在于建立聯系與相互好奇。
諾依曼·布雷肯:我并未深入研究。起初我發布女兒和自己的照片時,并無過多期待,只是像分享工作一樣分享生活點滴。中國網友似乎很喜歡,因為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同。
劉正曦:我發現涉及跨文化,尤其是帶有幽默感的內容,很受歡迎。比如,我穿著埃及法老服裝參加碩士畢業典禮、用《舌尖上的中國》的播音方式講述制作木乃伊的步驟等。
中青報·中青網:你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外國博主進入中國這一現象?
約翰·斯威尼:我對具體細節了解不算多,但覺得很合理。中國人口眾多,人們受教育程度高、好奇心強且參與度極高。這樣的受眾群體,正是眾多博主渴望接觸與建立聯系的群體。
諾依曼·布雷肯:我覺得這太神奇了。我在帖子下方看到了來自各個國家的評論,看到大家實時了解來自世界各地的一切,開啟新的友誼,這真是太棒了。
劉正曦: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日益提升,加之中國政府持續推行對外開放政策,比如推出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更多外國博主走進中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期望世界更加緊密相連
中青報·中青網:你對中國出臺更多促進中外人員往來的措施有哪些期待?
約翰·斯威尼:我始終期望世界更加緊密相連,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創新皆始于簡單的人際交往,希望中美人民之間的真摯聯系能持續深化。我目前已經回到美國,我仍希望通過如實展現在中國的經歷,維系我和中國網友的聯系。
諾依曼·布雷肯:只要能向人們展現真實的一面,各種措施都有幫助。我在更新視頻播客,展示我在上海的經歷。我也在做直播,這樣人們就可以提問。我會持續分享在中國所學所見。
劉正曦:期待簽證政策持續優化,簡化申請流程、擴大免簽范圍與時長。希望出入境更便利,借助智能技術加快邊檢,增加國際直航與陸路交通銜接。我也希望舉辦更多國際交流活動,助力中外人員往來。
中青報·中青網:你希望你的國家與中國在哪些領域加強文化交流?
約翰·斯威尼:人們通過分享最喜歡的簡單事物,產生最牢固的聯系——食物、家庭、音樂、藝術,當然還有籃球。
諾依曼·布雷肯:允許所有人自由交流,是邁向世界和平的第一步。
劉正曦:我希望中埃兩國能在文物領域加強展出交流,如法老與三星堆文物互展等。兩個古老文明的交匯讓我感到非常自豪,中埃同為四大文明古國,應推動文物互鑒交流。
中青報·中青網:最后,請用3個詞形容你眼中的中國。
約翰·斯威尼:親切、友好、人。
諾依曼·布雷肯:超現實、令人驚嘆、美麗。
劉正曦:強、美、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