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體檢”需要“上天入水”?4月25日,成都市城市道路橋梁監管服務中心運用無人機橋梁巡檢系統、多波束測深系無人船等“黑科技”,對成漢北路跨三環路跨線橋、九眼橋進行定期結構檢測工作,確保隱患“早發現、早處置”。
無人機+多波束無人船 “上天入水”全方位排查隱患
上午10點,伴隨“嗡”的一聲,一架由成都市城市道路橋梁監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操縱的無人機,出現在成漢北路跨三環路跨線橋上方。隨著工作人員的手勢變化,它開始沿著跨線橋開啟巡邏“體檢”。
記者了解到,該無人機搭載了高清攝像頭和AI識別系統,可以對橋梁上下部結構、橋面鋪裝及附屬設施進行立體化掃描,并實時回傳高清影像并自動標記異常點位,工作人員可運用AI算法,對橋梁存在的病害進行篩選識別。
在幾公里外的九眼橋下,一艘“小快艇”正在水面巡邏,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艘小艇是多波束測深系無人船,搭載了先進的聲吶系統,可以檢測橋梁基礎沖刷情況及水下基礎結構的病害情況,并進行三維成像。
由于高架橋和跨河橋特點不同,工作人員利用不同“黑科技”形成“從空中到水下”的全維度排查體系,對梁體表觀狀況、支座運行狀態、橋墩基礎等數十項內容進行全方位排查,確保隱患“早發現、早處置”。
“之前人工檢測需要7天左右,現在利用無人機橋梁巡檢系統后,2天就可以完成檢測。”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橋梁所總工、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胡安慶說。
“一橋一檔” 全市157座橋梁 5月底全部完成“體檢”
記者了解到,本次結構檢測首次應用橋梁檢測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了不同檢測單位成果數據匯聚標準統一,檢測進度實時追蹤、隱患數據動態分析,生成“一橋一檔”健康檔案,方便后續分級分類養護。
“針對發現的隱患,我們將及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團隊會商研判,同步制定科學維修方案。”成都市城市道路橋梁監管服務中心維護管理科科長陳楊說。
陳楊告訴記者,成都市城市道路橋梁監管服務中心已于今年4月啟動2025年度市管城市橋梁定期結構檢測工作,對九眼橋、南門橋、成漢北路跨三環路跨線橋、天府大橋等157座橋梁開展全方位“體檢”,相關工作將持續至5月底。
據悉,自城鄉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凈優亮美”專項工作開展以來,成都市城市道路橋梁監管服務中心已累計完成37座次城市橋梁的涂裝維護、彈性體降噪伸縮縫專項整治等共計1萬余平方米。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攝影 楊甦 實習記者 陳恬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