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396期 副刊
桃花開在三月春天,此時萬物生長,充滿生機,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桃花自然成為春日的代名詞。又因桃花顏色粉嫩,艷而不嬌,被人們視為美好幸福的象征;它的果實在神話故事中往往被稱為壽桃,吃了可以延年益壽;桃木又可以被做成桃木劍和桃符,用以驅邪避惡。由此可見,桃花、桃林所寓意的事物,其內涵都是幸福美好的。
作為春天的象征,桃花在關于春天題材的畫作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描繪對象。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幅山水畫作品,描繪了春天桃花盛開、人們在山林間游春賞花的場景。《游春圖》中畫有大量的桃花,以此表現春景之美。
因桃花的花色之美和迎春之喜慶,宋人特別喜歡表現桃花,在《宣和畫譜》中記載的桃花畫作就有75件之多,其中所描繪的桃花多為粉色和白色的碧桃,這是屬于觀賞桃花類的半重瓣及重瓣品種。南宋佚名作品《碧桃圖》繪淡白、淺紅碧桃兩枝,應是白碧桃、千瓣碧桃這兩個品種。圖中兩枝桃花交叉于畫面,一枝直立,另一枝傾斜而上。枝上含苞半吐的花蕾間布,千重花瓣用多變的細線條勾描復以白粉、淡胭脂色多層罩染,富有層次變化和立體感。花瓣之間細尖嫩綠的桃葉用胭脂線勾輪廓和葉筋,填以花青和汁綠,自然生動。這幅畫中嬌媚的碧桃紅白相映、綠葉扶疏,在繁花錦簇、苞蕾盈枝的描繪中透露出濃郁的春意。
【南宋】 佚名?《碧桃圖》?絹本設色 24.8cm×27cm?故宮博物院藏
桃花最常見的意象還是象征著與世隔絕的理想之地,這種意象主要來源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淵明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構筑了一個世外的理想社會,自此理想生活有了專屬代名詞——桃花源。在《桃花源記》中,桃花是一個重要標志。在道教文化中,桃花被認為是正氣之極,可以消除邪氣,屬于仙花。在桃花源中,大片的桃樹與桃花表明此地定是一塊福壽之地。桃花源內外到處皆有的桃花也意味著美好生活無處不在。
有了陶淵明《桃花源記》引發的想象,“桃花源”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歷代畫家深受啟發,紛紛以此為靈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作,描繪自己向往的理想生活。元代王蒙的《桃源春曉圖》,畫面選取了漁人剛發現桃林的場景。畫中春光明媚,漁夫乘舟沿溪而行,兩岸桃花盛開,枝頭生氣無限,再現了《桃花源記》中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場景。
【元】 王蒙?《桃源春曉圖》?紙本設色 157.3cm×58.7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外,元人還在“桃花源”的基礎上,開創了“花溪漁隱”這一變體主題。據記載,約1364—1366年間,王蒙滿懷熱忱應召在張士誠部下任職,但很快就不滿張士誠的政權并再次選擇退隱。歸隱后便創作了《花溪漁隱圖》。畫中前景中有兩株桃樹,樹上桃花由淡墨勾出,朵朵飽滿,三五一簇掛滿枝頭,似有花香撲鼻而來。中景是山間深處的人家,房屋周圍柳樹茂密、桃花盛開,屋內主人正悠閑地看向窗外,欣賞這一片春色。
明代以桃源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再次流行,以明四家為例,他們都創作過多幅該題材作品。平民出身的仇英一直在追尋著一個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在他不同的繪畫階段,都曾創作過“桃源圖”。32歲的仇英在明嘉靖九年(1530)所作《桃花源圖》是其中的代表,畫面內容與《桃花源記》文本一一對應,將漁人發現洞口、棄船探之、在桃花源中的見聞、與桃源住民會話、離開桃花源、尋找桃花源等場景完美展現出來。整幅畫面紅白相間的桃林貫穿其中,結合畫中人物男耕女織、雞犬相聞的生活狀態,構建了仇英本人心中最理想的隱居之處。
【明】仇英?《桃花源圖》局部?紙本設色?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吳門畫派的領軍人物文徵明,出身官宦之家,入朝為官、經世濟民是他的最高理想。但他參加了十次鄉試,全都失敗,53歲還沒有考取舉人。嘉靖二年(1523)在父親舊友的推薦之下進入翰林院。但他只在京城待了三年九個月,50年來心懷天下的儒家理想終于在官場權力爭斗中破滅。隨后他回到蘇州老家,開始了隱居生活。“桃花源”是文徵明特別喜愛的主題,他一生當中大約創作了七件以“桃花源”為主題的作品,且各有不同,其中《桃源問津圖》是他最晚的一幅,圖中描繪了武陵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和所見所聞。
【明】 文徽明 《桃源問津圖》 紙本設色 32.8cmx578.3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對于桃花的感情,明四家中的唐寅可謂最為復雜。唐寅雖未生于書香門第,但他卻在16歲、28歲分別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秀才、舉人,名動天下。明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參加會試涉嫌作弊入獄,他為國為民的理想也就此破滅。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39歲的唐寅在蘇州城北的桃花塢購下一處宅子,于園中遍植桃樹,自號“桃花庵主”。在陶淵明的筆下,武陵人的世外桃源只是一個夢,但唐寅偏要在這世上種下一處桃源,并以桃花仙人自喻,寫下“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的名篇。在他的繪畫作品《溪山漁隱圖》中,高士隱入山林,桃花燦若煙霞,只是當年的豪情再也不見。
【明】 唐寅 《溪山漁隱圖》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清代,惲壽平、鄒一桂對于桃花的描繪尤為引人注目。惲壽平運用“折枝”的構圖方式繪制的一幅《桃花圖》,圖中折枝桃花斜入畫面,枝上花團錦簇。惲壽平以鉛粉與洋紅調和,沒有過多暈染而是一筆點成,筆法輕快疏秀,設色淡雅清麗,表現出了春光下桃花含煙帶霧、晶瑩剔透的詩意之美。
【清】 惲壽平?《桃花圖》?紙本設色 133cm×55.5cm?故宮博物院藏
鄒一桂承襲了惲壽平的沒骨花卉技法,并在其風格基礎上加以創造,他以精妙的重粉點瓣技巧,結合淡淡的胭脂罩染,巧妙地描繪出桃花的嬌艷與生機。與惲壽平相比,鄒一桂筆下的桃花設色更艷麗清透,花姿更明媚向榮。
【清】 鄒一桂?《桃花薔薇圖》?紙本設色 137.4cm×68.8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桃花始終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鏡像,它既是春日暄妍的物候符號,亦是文人畫者托付理想的永恒載體。今日我們駐足桃林,仍能看見那些穿越時空的枝丫上,綻放著陶淵明的凈土、展子虔的春光、唐伯虎的傲骨,以及無數尋常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冀。■
編輯 | 楊曉萌
制作 | 閆天蒙
校對 | 蔡培新
初審 | 賀 瑋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