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就在美國準備對華妥協之際,國際局勢出現了新的變化。
此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出現游客遭槍擊事件。
造成26人死亡,17人受傷,大多是印度公民。
地方反印武裝“克什米爾抵抗組織”很快承認,這一切是自己干的。
這起惡性事件讓印度舉國上下極為震驚。
事發之際,印度總理莫迪正在出訪沙特,得知這一消息之后,連夜乘坐專機返回印度。
落地之后迅速召集內閣開會,一起討論應對的方案。
迅速將矛頭對準了鄰國巴基斯坦。
隨后莫迪政府宣布,印巴外交關系降級處理,驅逐巴基斯坦駐印度軍事顧問,印度駐巴基斯坦公署人數規??s減,暫停兩國水資源合作,關閉邊境公路。
這一系列舉措,明擺著是告訴國際社會。
印度認定發生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槍擊案與巴基斯坦政府有關。
印度防長辛格直接放話,不僅要打擊兇手,還要報復策劃這類行為的“幕后黑手”。
對于印度的指控,巴基斯坦迅速發表聲明。
強調槍擊事件與巴基斯坦無關,同時譴責一切恐怖主義行為。
不得不說,眼下中美關稅戰這個節骨眼上,印巴之間的戰火似乎一觸即發。
對此,我國需要提防背后冷箭。
這一切在君明看來,很有可能就是美國人采取行動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美國對中國發起關稅戰之后,發現自己一腳踢在了鐵板上。
按照美國人的行事風格,必定會選擇從其他方面對付中國。
畢竟,特朗普政府發現自己低估了中國,發起關稅戰之后,中國沒有絲毫妥協的意思,而是選擇硬剛到底。
【特朗普認慫,低估了中國的反擊】
這樣一來,美國就會放棄關稅戰,從外圍搞破壞。
這也是美國多年來的一貫套路。
除了在臺海挑起沖突之外,就是在中國周邊下功夫。
此前美國派出軍艦過航臺海這就是很好的證明。
證明美國人不會甘于現狀,不會就這樣認輸。
而我國周邊的東海、南海、朝鮮半島、南亞中印和印巴之間,通常是美國可以借助對付中國的支點。
但是如今的局勢有所不同,在東海,美國如今蹦跶不起來。
在南海,我國可以完全掌控局勢。
壓根就不上美國人的當。
在臺海,美國不敢過早啟動,以免陷入戰略被動。
至于在朝鮮半島,礙于韓國目前內部矛盾重重,暫時無法成為美國的幫手。
環顧一圈之后,美國很有可能將目光鎖定在了印巴之間。
因為歷史上,克什米爾作為南亞有名的“火藥桶”,印巴之間經常會出現摩擦,一旦外溢之后,就能威脅到我國西部地區的安全。
只不過現階段印巴之間無意爆發沖突。
從巴基斯坦的角度來看,目前最想做的就是盡快讓中國的一帶一路落地,把中國提出的項目盡快完成。
發展經濟才是巴基斯坦眼下的主要任務。
從印度的角度來看,別看此前萬斯訪問印度之后,莫迪政府對華鋼鐵征收關稅,但是吃過邊境摩擦的虧之后,印度不會選擇與中國正面硬碰硬。
既然如此,在印巴均無意讓戰火重燃之際。
誰會在南亞挑起戰事?當然是美國。
對此,我們自然需要提防美國人在背后放冷箭。
此舉對于美國有三大好處。
【克什米爾發生槍擊案,巴方是兇手?】
第一,轉移美國對華經濟壓力。
美國從關稅戰爆發后,經濟遭到重創,美股多次暴跌。
美債收益率不斷飆升。
需要通過制造中國周邊矛盾,分散中國的戰略資源。
如果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地區再度爆發沖突,就會讓我國陷入調解者的地步之中,削弱中國在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主動權。
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印巴雙方有一方誤判局勢,對中國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消耗。
會影響我國的注意力。
第二,強化美國的印太戰略布局。
近年來,美國不斷推動美印軍事協作,目的就是利用印度牽制中國。
只是莫迪政府保持足夠的清醒,沒有上了美國的當。
對于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槍擊事件,萬斯的態度是支持印度反恐。
所謂支持印度反恐,言外之意就是說,支持印度挑起印巴沖突。
第三,借印度內部問題,操控區域矛盾鏈條。
莫迪政府如今面臨農民抗議、反對黨施壓等多重內部危機。
美方激發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矛盾,很有可能是想通過激化克什米爾地區的矛盾,誘導莫迪政府采取強硬外交政策。
讓中印矛盾進一步被激化。
再加上美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也比較復雜,巴基斯坦國內有一定的親美勢力。
如果美國同時在印巴內部進行挑撥。
對于印巴雙方的國家戰略定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面對這種情況,我國怎么辦?
不難看出,鑒于中美關稅戰中,美國敗局已定之后。
特朗普政府會更加瘋狂,會想盡一切辦法在中國周邊制造矛盾和沖突。
如果美國真的歇斯底里挑起沖突,再加上印巴定力不足的話,不排除真的會出現黑天鵝事件的可能性。
因此我們務必需要關注邊境安全,避免地緣風險不斷升級。
這絕對不僅僅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事,克什米爾的局勢一旦惡化,就會讓隱藏在阿富汗境內的武裝勢力蠢蠢欲動。
【印巴戰火一觸即發,莫迪連夜回國】
這樣一來,就會威脅到我國西部邊境的安全與穩定,我們需要加強中巴經濟走廊的安防協作。
還需要和印巴雙方保持溝通,讓其保持高度理性,以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煩。
同時還有一點值得關注,俄羅斯此前支持印度在克什米爾的立場。
意味著美俄很有可能同時支持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反恐,將會大大提升印巴發生沖突的可能性。
這也就代表著,我國需要通過上合組織等平臺強化區域反恐合作。
對沖美國的影響力,避免卷入印巴矛盾之中。
還需要格外重視俄羅斯的態度。
因為俄羅斯在印巴沖突一事上,究竟是勸和還是拱火,對于我國至關重要。
面對美國極力想通過沖突來消耗中國這個計劃。
我國需要加速推進一帶一路在南亞項目的落地,深化和伊朗、阿富汗等國家的能源合作。
削弱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才能避免美國通過區域動蕩遏制中國能源通道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發揮大國影響力,必要時刻可以及時打壓。
聯合國際社會揭露美國的險惡用心,爭取輿論主動權。
別看這件事表面上看起來和美國毫無關系,但是從后續發酵與美國的利益高度吻合的方面來看,這一切很有可能是美國在背后推動。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克什米爾危機,既要防范風險,也需要破解美國“沖突轉嫁”的陰謀。
此外,美國人至今沒有搞清楚,為何無法打敗中國?
那是因為在過去的貿易戰、科技戰中,我們贏得了豐厚的紅利。
首先就是人民幣的地位得到提升。
要知道,只要涉及到國際貿易,必然需要使用貨幣。
可是各個國家使用的貨幣并不相同,用誰的貨幣充當交易貨幣?
美國利用二戰獲取的特殊地位,讓美元和黃金掛鉤。
成功把美元變為國際貨幣。
后來又和石油錨定,維持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讓自家貨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好處就是,除了可以把通脹撒向全世界,讓全球買單,還能無限印鈔,用紙就能換取別國商品。
也能發動美元潮汐,讓美國在全球“割韭菜”。
因此,不想被美國收割的最好辦法,就是不用美國貨幣,用自己的貨幣進行結算。
只不過自己的貨幣無法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如果你的貨幣突然貶值,那我豈不是哭都沒地方哭?
所以,國際社會只能選擇使用美元,即便是中國也不例外。
就算人民幣國際化提出十幾年,也讓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上線。
但是在2015年的時候,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累計交易額只有4808億元。
連全球貿易額的0.1%都不到。
這一切在去年發生了改變,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達到821.69萬筆。
金額為175.49萬億元。
相當于2015年4808億元的基礎上翻了363倍。
占據全球跨境支付交易流量的12.85%。
這一切與美國有很大的關系。
第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把俄羅斯提出SWIFT系統,還對俄羅斯央行采取制裁。
結果俄羅斯所有美元結算的國際貿易支付渠道被切斷。
全球各國看到這一幕之后,心中難免會有其他想法。
比如說俄羅斯這么大體量的國家,說踢出去就踢出去,要是面對那些體量較小的國家,估計美國人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美國將俄羅斯踢出系統,救活人民幣】
既然如此,其他國家就不能將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里邊。
讓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俄羅斯的支付渠道雖然被切斷,但是全球對俄羅斯商品的需求量并沒有降低。
這就代表著其他國家依舊與俄羅斯進行貿易。
這樣一來,那些和俄羅斯保持貿易的國家,就成為受益者。
別忘了,俄羅斯主要出口石油、天然氣、玉米、小麥、化肥、鎳、鋁等大宗商品。
這些大宗商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供需基本平衡。
就是你突然斷供了,短時間內很難在國際市場上找到賣家。
就算找到了,也需要花費高昂的價格。
這樣一來,俄羅斯被踢出美元結算系統,但是其他國家還需要和俄羅斯進行貿易,自然就需要使用除卻美元之外的貨幣。
于是人民幣就成為不二選擇。
原本大家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結果發現是真的香。
不僅可以向俄羅斯支付美元,俄羅斯還能接受人民幣。
這樣就不需要額外攢外匯,于是就紛紛使用人民幣。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民幣可以進行債務置換。
目前國際上很多國家的財政是非常困難的,全靠借債維持。
可是全球那么多國家,找誰借?
此前大部分國家都是借美元債務,因為美元的利潤比較低。
可是后來,美聯儲不斷暴力加息之后,讓全球陷入了美元荒之中。
為此借貸就沒有那么容易,借美元的成本也在不斷增加,部分貸款的還款壓力越來越大。
這就是美元潮汐收割發展中國家常用的手段。
可是如今美國無法利用這一手段收割發展中國家,因為中國崛起了。
我國不僅和多個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給這些國家提供人民幣,還容許這些國家在人民幣離岸市場將人民幣置換為美元。
然后拿著這些美元去歸還美元債務。
相當于將這些國家美元債務置換成人民幣債務。
等到他們將來還債的時候,為了攢夠還債的人民幣,就會綁定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
既然要綁定貿易往來,就必須使用人民幣。
如今,我國在29個國家和地區授權了31家人民幣清算,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這樣一來,大家就處于公平的交易之中。
協議總額超過4萬億元,是全球最多的存在。
這就代表著,我國將SWIFT中的4萬億元,轉移到人民幣結算系統之中。
如果說,沒有美國不斷利用美元收割其他國家。
我們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
如果在和平時期,我們是想都不敢想的,居然能在短期之內,讓人民幣國際化邁出一大步。
其次就是產業升級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當初在2018年,美國商務部宣布激活禁令,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企業出售一切產品。
這一禁令意味著美國對華科技戰的開始。
美國此舉確實給我國造成不小的困擾,甚至對中國科技企業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就連華為在當時都表示“我們沒有芯片了”。
之所以那個時候,我們芯片依舊被卡脖子,主要與以下幾點有關。
第一就是市場。
英特爾的CPU芯片和中國的龍芯,性能相差沒有達到天差地別的地步,龍芯基本可以滿足市面上大部分應用。
可是龍芯的銷量一直不高,就是因為英特爾與微軟有聯盟,很多軟件只能在英特爾CPU上才能運行。
所以用戶至購買英特爾的芯片,這就是生態的威力。
哪怕我們成功制造出龍芯,除了航天和軍工領域,國際市場上很少有人會購買。
第二就是資金。
芯片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收益周期也有很長的產業。
此前不是沒有搞過芯片,但因為芯片技術迭代過快,等廠子建好之后,產品已經落伍了。
所以當初一直存在“造不如買”的說法。
第三就是慣性。
如今的芯片大多處于性能過剩的狀態之中,誰能把芯片的性能用到極致?
沒有人可以做到。
因此,市面上除了手機和平板等產品,大部分用普通制程芯片就可以了。
這個領域,恰好是國產芯片需要突破的領域。
可是就算擁有成熟制程,國產芯片還是賣的不好。
這就涉及到行業慣性。
比如說你設計了一款產品,使用了高通的芯片,所有測試和開發,都會圍繞高通芯片展開。
那么你會選擇更換芯片嗎?
當然不會。
因為一旦更換芯片,不僅需要大量開發資源,而且還面臨不可靠性不斷提升的情況。
所以,在沒有外力逼迫的情況下,根本不會主動更換芯片。
這種行業慣性是無法改變的。
可是特朗普發起貿易戰之后,給我們帶來了機會。
2018年,我國宣布對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募資2000億元。
2024年,我國又成立了大基金三期,募資3440億元。
重點投資設備和材料。
這樣一來,此前國產芯片問世之后,無人使用的局面就會徹底解決。
因為國外隨時會斷供,只能使用國產芯片。
雖然適配的過程很漫長也很痛苦,但是只要跑順了,一切都會好起來。
所以在過去七年中,國產芯片的實力也在提升。
下一步隨著中國芯片產業的全面突破之后,憑著“干啥都能干出白菜價”的本事,該焦慮的就是美國人了。
【中國芯片崛起,美國人該焦慮了】
此外,中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突圍。
在民主黨執政期間,由于美歐價值觀極為相似。
歐洲對中國,完全就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
這也是為何在拜登執政期間,歐洲和中國的關系會跌入冰點的原因所在。
比如說原來華為5G在歐洲發展趨勢一片大好。
可是歐洲人總以為我們要害他們,于是就提出撕毀協議。
導致中歐原本在簽署完投資協議之后,沒過多久變被歐洲議會投票凍結了。
就連中國的電動汽車都被加征高額關稅。
結果這一切同樣在特朗普上臺之后發生了改變,特朗普一通“王八拳”,把歐洲砸蒙了。
原本俄烏沖突與歐洲利益深度綁定,特朗普選擇繞開歐洲,直接和俄羅斯進行談判。
甚至還提出讓歐洲出錢出兵去烏克蘭維和。
這次特朗普加征關稅,同樣沒有放過歐洲。
不僅要對歐洲的進口汽車下手,還要對法國的葡萄酒、意大利的奢侈品加征關稅。
這在外界看來,特朗普這是逼著歐洲“造反”。
于是中歐關系迅速回暖。
不僅取消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德國還刪除禁止華為設備的相關條款。
意味著未來華為參與德國市場的5G建設,幾乎再無障礙可言。
一旦《中歐投資協定》解凍,歐洲市場將會對中國徹底敞開大門。
與歐洲情況相同的還有日韓和東南亞。
日本首相石破茂此前可是親自出席在東京舉行的,中日韓外長會議。
我國高層還出訪東南亞,簽署一大堆合作協議。
不難看出,如今我國正在聯合美國的小弟對付美國。
這要是放在此前,壓根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此前我國一直都是單挑美國和美盟友,如今變為美國單挑中國和美盟友,真的是東風壓倒了西風。
過去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可能要讓渡給中國了。
這就是我國在貿易戰中獲得的紅利。
對此,美國自然是感到無比后悔。
在美國人的印象中,中國總是以和為貴,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
如今美國人看到一個不喜歡“講道理”的中國,取而代之的是和美國死磕到底的中國。
而且還聯合一眾美盟友和美國死磕到底。
這樣一來,美國當然會感到后悔。
但是后悔并不代表美國人會改變自己的想法,美國還是會選擇對付中國。
尤其是印巴戰火一觸即發之后,我們就可以視為,美國人似乎準備行動了。
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做好一切準備。
時刻提防敵人在背后放冷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