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教師食堂,“師生同餐,同質同價”,這是中小學校園餐治理后推出的新政。實施之后,家長拍手稱快,滿意度大幅上升,老師卻苦不堪言,甚至開始自己做飯。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近日,湖南一位老師發了一篇文章,揭開了老師不滿的原因。
師生同餐新政,原本是想讓老師和學生吃一樣的飯菜,既能監督食堂質量,又能拉近師生關系。結果到了地方上,財政只補貼學生餐費(學生營養餐補助),老師吃飯要么多掏餐費才能和學生吃一樣的飯菜,要么和學生掏一樣的價錢,飯菜質量比學生低一個檔次,同質同價都做不到。
而且,老師想多掏錢吃好一點,也不被允許,必須和學生吃一樣的飯菜。
這位老師指出,歷史上都存在教師食堂,老師吃得比學生好。新政之后取消教師食堂,老師需要掏錢才能吃飯。更扎心的是,鄉鎮七站八所食堂都是單位出錢,三菜一湯隨便挑。評論區有網友直接開懟:“體制內就老師沒餐補,這算哪門子公平?”
政策執行偏差不給出路,老師就自己動手。寧遠縣一位鄉村老師發了一段視頻(來源:某視頻平臺),引來7000多點贊,2000多留言。這所學校的老師,在取消教師食堂后,自力更生,湊錢購買食材、鐵鍋炊具等,老師排好班,一人掌勺,一群人打雜,天天吃得美滋滋。
“老師也是人,憑什么不能吃好一點?”這場景,活生生打臉那些“老師就該吃苦”的道德綁架。
老師吃不上好一點的飯菜,學生餐真的就變好了嗎?去年至今年,多地學生餐黑幕頻發。某縣一所學校食堂承包商被曝年賺500萬(據《某縣教育局專項審計報告》),合同中雖寫明“教師餐按成本價收費”,但“成本”計算方式從未公開。多名教師匿名反映,自掏腰包交15元餐費,承包商實際成本僅8元,利潤驚人。網友一針見血:“食堂招標全是教育局操作,老師和校長說了都不算!”
這類亂象背后,是政策執行偏差,出現機械執行、利益博弈等復雜現實。根據網上案例,食堂招標多由教育局主導,但教師和校長缺乏話語權,導致承包商肆意抬高成本。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將學生餐視為“招商引資”工具,引入蔬菜企業配送食材,卻因層層轉包導致采購價格飆升,學生餐質量不升反降。
當然,師生同餐政策不是全部失效,有執行得比較好的案例。在珠海、武勝等地,“師生同餐”通過公開招標、家長教師聯合監督(據珠海市教育局2023年通報),學生餐滿意度達89.5%,證明政策本身具備可行性。
政策初衷是美好的——通過師生同餐倒逼食堂質量提升,但若教師因餐費負擔而放棄監督,學生餐質量又該如何保障?
“師生同餐”的改革初衷,是讓教育回歸“以人為本”的本質——教師以身作則監督食堂,學生吃得安心成長。但當政策淪為“一刀切”的懶政,當教師連吃好一點都要自己做飯,當學生餐質量仍在黑幕中打轉,我們不得不追問:教育的溫度,究竟該由誰來守護?
鄉村教師自己做飯的炊煙,戳破了“教師就該吃苦”的道德綁架,也照見了政策落地的盲區。真正的公平,不是讓教師和學生吃同一鍋冷飯,而是讓每一份餐費都曬在陽光下(如湖南省教育廳要求公示食堂賬目),讓每一道程序都經得起監督。唯有理順利益鏈條,堵住制度漏洞,才能讓“師生同餐”從矛盾的導火索,變成教育公平的墊腳石。
教育的餐桌,容不下“同價不同質”的算計,更不該有“教師活該吃苦”的潛規則。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片僅為示意,與文中案例無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