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26歲的年輕人,倒在了加班的深夜。
他的工位上還留著沒寫完的代碼,手機里存著未婚妻最后一條未讀消息:“加完班就回去。”
可這一次,他沒能回家。
5月2日,本該是他的婚禮。
而現(xiàn)在,他的生命永遠停在了4月23日的早晨。
這不是什么虛構(gòu)的悲劇,而是真實發(fā)生在猿輔導(dǎo)武漢公司的一幕。
李某某,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的畢業(yè)生,一個本該擁有燦爛未來的年輕人。
他死了,死在加班后的清晨。
死前,他已經(jīng)連續(xù)18天,每天工作14小時。
早10點到晚12點,甚至通宵。
他的家人說,他是為了提前完成工作,主動加班。
可“主動”二字,真的能洗刷資本的罪惡嗎?
公司說,那天是倒休假期,沒人安排他加班。
可如果他真的“自愿”,為什么需要拼上性命?
為什么一個即將結(jié)婚的年輕人,會在本該籌備婚禮的日子里,選擇熬夜到凌晨?
答案很簡單——因為職場根本沒有真正的“自愿”。
當(dāng)“加班文化”成為潛規(guī)則,當(dāng)“奮斗”被包裝成福報,拒絕加班就等于拒絕升職,甚至拒絕生存。
公司當(dāng)然可以撇清關(guān)系,說這是“個人選擇”。
可那些無形的壓力,那些“不加班就是不努力”的職場PUA,誰來算賬?
更諷刺的是,李某某死后,公司稱他為“優(yōu)秀員工”。
是啊,優(yōu)秀的員工,不就是那些拼命加班、任勞任怨的“老實人”嗎?
可這樣的“優(yōu)秀”,代價是什么?
是他的命。
是他再也無法舉行的婚禮。
是他那早逝的父親、改嫁的母親,又一次承受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絕望。
我們見過太多類似的悲劇。
大廠員工猝死,外賣騎手累倒,打工人拿命換錢,最后換來的只是一紙聲明:“與公司無關(guān)。”
資本冷血嗎?
當(dāng)然冷血。
在利潤面前,人命不過是報表上的一行數(shù)字。
你死了,公司會發(fā)訃告,會慰問家屬,甚至?xí)o你貼上“優(yōu)秀”的標(biāo)簽。
但第二天,招聘啟事就會掛上官網(wǎng),你的工位很快會有新人接手。
世界照樣運轉(zhuǎn),仿佛你從未來過。
李某某的故事,不該就這樣被遺忘。
他的死,必須成為一個質(zhì)問:我們還要容忍多少“加班猝死”的悲劇?
我們還要被“奮斗”的口號騙多久?
如果連26歲的年輕人都扛不住這樣的壓榨,那所謂的“福報”,到底是誰的福報?
最后,別忘了,他本可以活著。
他本可以牽著愛人的手,走進婚姻的殿堂。
他本可以擁有平凡卻珍貴的人生。
可現(xiàn)在,他只剩下一具冰冷的尸體,和一場永遠無法舉行的婚禮。
而害死他的兇手,除了過勞,還有那個縱容“拿命換錢”的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