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將來松江能有一所這樣的學校,注重文藝,涵養文化?!?4月22日,在創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展示活動上,當馬相伯、史量才的扮演者在話劇《傳承》中這樣展望時,校長郭潔接過了話頭:“松江四中就是這樣一所學校?!?/p>
松江四中,這所創建于1952年的學校,曾陪伴郭潔度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初高中時光。轉眼30年過去了,從菁菁校園里的青澀學生,到講臺上揮灑汗水的人民教師,再到引領學校發展的一校之長,站上“以藝載道,以美育人”匯報席的郭潔無比自豪,她說:“我的母校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學校,沒有耀眼的光環,但是這所普通的學校卻承載著無數孩子的夢想?!?/p>
特色課程破壁啟新
從松江四中南門出去,直走右轉約百米,便是泗涇古鎮。展示當天,拓印社、光影公社、武術社、戲曲社、建筑社、科創社等40余個特色社團,從古鎮西頭排到了東頭,一路延伸進校園。這些社團中,有30余個都與地域文化息息相關。
“學校確立‘基于地域文化的藝術教育’特色不過十年時間,但在藝術教育方面的探索卻已有30余年。”郭潔介紹,近年來,學校從校園空間建設著手,以綠化布設打造藝苑長廊、紫云漫廊、莫奈花園等“一步一景”校園十二景,以此豐富特色課程浸潤空間。除了打造校內藝術實踐創新實驗室,學校還展開“破墻”行動,活用泗涇古鎮資源,在馬相伯故居和史量才故居開展“小小講解員活動”,開發馬相伯、史量才德育課程;與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程十發藝術館合作開展師生藝術聯展、藝術沙龍,以藝術為紐帶,激活地域文化基因,實現地域文脈與教育實踐的深度互哺。
從“以美立校 美術先行”,到“以人為本 美育成人”,再到“文藝相融 尋脈致遠”,如今,以藝術特色為品牌的“杏園雅韻”課程體系越來越清晰,細化為文·藝賞雅課程、文·藝習雅課程、文·藝創雅課程、文·藝展雅課程。這些課程有的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普適化教育,有的針對藝術骨干生進行拔尖培養。其中,文·藝展雅課程以文化藝術節、科技節、悅讀節、體育節、美食節、光影節等12個特色節日為載體,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表達自我的舞臺。
師資團隊匠心育人
“我從沒想過學藝術、考名校,當初是老師鼓勵我學美術??梢哉f,沒有松江四中,就沒有現在的我?!被顒赢斕?,松江四中2019屆畢業生鄭青云重返母校。9年前,剛升入高中的鄭青云在老師的鼓勵下參加了學校的涂鴉節,并踏上了美術特長學習的道路。高中畢業后,他考入同濟大學,后又順利拿到保研資格,在同濟大學攻讀機械-交互設計方向研究生。
藝術學習之路多艱辛。時隔多年,鄭青云依然記得,張新健老師掏出雞蛋圖的場景,“畫雞蛋,聽起來很簡單吧?我當年畫了三百多遍,還是畫不好……學藝術和學文化知識一樣,沒有捷徑,都需要勤學苦練。”育人的匠心不僅體現在教師的一言一行里,也體現在精心準備、反復打磨的課堂上。《尋根廣富林》展示課上,地理、化學、歷史、美術教師輪番登場,通過地理解密、陶器解碼、骨針溯源等場景,從青銅饕餮到良渚玉琮,多學科聯動帶領學生“探訪”廣富林文化遺址。
“教育從來都不是孤島,多學科在美術的調色盤里交融暈染,也可以繪就生動的美育圖卷。”郭潔介紹,除了立足課堂,通過“啟航計劃”“青藍計劃”“卓越計劃”等培養項目,助推教師專業成長,學校還依托“杏壇雅師”工程、非遺傳承人駐校、聯動高校、場館建立實踐基地等機制持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此外,還聘請來自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高校的教授擔任學校藝術顧問,成立大師工作室,定期為全校師生上藝術類通識課程,開展資優學生個性化輔導。
記者:王梅 張蕾(實習生)
部分圖片:王梅 受訪學校
編輯:周正豪 桂可欣
審核:周樣波 李于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