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紛呈的社會大舞臺上,總有人站在聚光燈下,享受著萬眾矚目的榮光。而我們蕓蕓眾生,或許只是那個站在舞臺邊緣的默默鼓掌的觀眾。
舞臺落幕之時,我們或許依然是最不起眼的那一個,沒有耀眼的光芒,亦沒有轟鳴的掌聲。此時,我們或許會有一絲絲的失落。
但是事實上,在茫茫人海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即使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我們也有屬于自己的光芒,我們都有著無盡的意義與價值。
正如清代最有影響力的性靈派詩人袁枚在他著名的《苔.其一》中所寫的那樣:
《苔.其一》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寫下這首詩的袁枚,是清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及美食家,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更與紀曉嵐有”南袁北紀“之稱。
他生于1716年,逝世于1798年,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稱為倉山居士、隨園主人及隨園老人。
這首《苔》是袁枚奉賀恩師尹繼善七十壽辰受乾隆賜宴擢相時所作的一首詩。詩中洋溢著他對恩師受朝廷褒獎的喜悅,亦抒發了自己期望成就一番事業的豪情壯志。
這首詩雖然篇幅不大,但卻匠心獨運。他把所有的筆觸都傾注于苔蘚這一微小的生命。更將其淡泊寧靜、堅韌質樸的人格特質融入其中,極具深意。
此詩一開頭,便用“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表達了苔蘚的渺小與微不足道,小得連陽光都忽略它的存在,卑微得連世人都不曾知道還有它存活于世間。
但是,即使沒有陽光,苔蘚依然能夠奮發向上,拼盡全力,長出令人驚訝的綠意,展現出美麗的青春。
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陽光的滋養,那萬物勢必沒有生長的可能。然而,苔蘚卻打破了這一固有的規律,即便沒有陽光,它亦能頑強生長,大放異彩。
它居于陰暗潮濕的地方,人們很難看到它的存在。不過,它雖備受忽視,卻能傲然挺立,展現出獨特的個性與極強的生命力。
這微小而充滿活力的生物,不因陽光的缺席而萎靡不振,反而在陰暗潮濕的逆境中愈發堅韌,展現出勃勃的生機。
這使我們看到,再渺小的生命,在生長時也能釋放出強大的力量。所以,即便生命再怎么渺小,我們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就像這微不足道的苔蘚,當他爆發出頑強的生命力時,也能沖破重重困境,覓得生存之道,綻放獨屬于自己的綠意青春。
這苔蘚的經歷,不可謂不陰暗,不可謂不卑微,然而這小小的苔蘚的命運,又何嘗不是我們蕓蕓眾生中的很多人的命運?
就比如說袁枚,他年幼之時,家中一貧如洗,一家人常常吃了上頓便覓不到下頓。為了解決溫飽,父親不得不四處奔波,養家糊口。
可即便他再怎么辛苦,也只能勉強讓家人吃個半飽。作為讀書人,這樣的命運,除了科舉入仕之外,還有什么辦法可以改變呢?
所以他只得四處借書,求書,并抄錄下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得不立下宏愿,有朝一日一定要光大門楣,為民請命,為君王分憂。
在這開篇的第一二句中,詩人便以精練的語言,勾勒出苔蘚的生存境遇與獨特韻味,展現了其雖處幽暗仍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
最后的“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兩句是說:雖然苔花只有米粒那么大,但他也能像國色天香的牡丹那樣,在自然界中傲然綻放,展示出無限的生命力。
這兩句承上啟下,通過宏大的想象,為苔的“青春”添上了生動的色彩與深度,真的是堅實而峻峭,引人遐想。
這兩句表達了苔花雖不像牡丹那樣馥郁芬芳,也不像牡丹那樣絢爛色彩,但它卻能像牡丹那樣,泰然自若,穩重堅定,在大自然中競相開放。
在百花競艷的過程中,盡管牡丹以其艷麗之姿,傲視群芳,穩穩地拿下了花中女王的寶座。但苔蘚卻不自哀,更不自棄,而是展現出了它巨大的生命價值。
它依循天性,忠實地履行了天地賦予的使命,執著地展現自我。所以,在自尊與盡責的天平上,苔與牡丹,并無高低貴賤之別。
這兩句詩表面上看起來是贊美苔蘚,實則是贊美一切敢于活出自身價值的生命,贊美一切敢于傲視眾生、活出自我風采的生命。
就比如袁枚一樣,雖然他小時候家里窮得只有四面墻壁,但他卻才智出眾,勤勉向學。以至于才十二歲,便已秀才及第。
十八歲時,他更是以俊美的文章、高尚的品行贏得了浙江總督程元章的賞識,從而被送到杭州四大書院之首的鳳凰山敷文書院讀書。
二十四歲那年,他一舉高中進士,得以進入文人墨客都夢寐以求的翰林學院,成為了庶吉士,可以說是實現了其青云之志。
之后,若不是他厭倦官場、辭官歸隱,過起了他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快意生活的話,那他可能還會在仕途上走得更遠。
正如他在他的《苔》中所描寫的那樣:“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傲然獨立,展示出生命力的強大。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性靈派詩人袁枚筆下的這首《苔》算得上是一首非常奇特的佳作。
它頌揚了苔蘚雖然生活于陰暗潮濕的環境之中,但它卻有著美好的夢,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從不因為生長在逆境之中而失去了生長的勇氣。
而在寫作此詩的過程中,詩人賦予了苔蘚人性的光輝,更是巧妙地融入了詩人情感與意志,從而使得此詩理趣盎然,意境深遠,蘊含了深邃的哲理,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
因此,這首詩自問世以來,便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無數讀者的喜愛與共鳴。260年來,它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人們干涸的心田。
使得人們無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在這首詩中找到心靈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
使得人們不管是在清醒之時,還是在迷茫與困惑之中,都能學會放下執念,去擁抱未知的未來。
所以這首詩,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用它那簡短而深刻的話語,引導著人們走向內心的平靜與自由,撫慰了世人260年!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之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