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承載綠色夢想的島嶼
一次充滿新奇的探索
一場解鎖零碳密碼的走訪
新華社記者與“零碳生活體驗官”耶果,深入全球首個零碳海島——大陳島,解密“零碳海島”背后的綠電奇跡!
大陳島,位于離臺州市區約29海里的東海上,由“上大陳島”和“下大陳島”組成,同屬臺州列島。
大陳島風能資源得天獨厚,早在1988年就投運了中歐共建風柴互補能源系統項目,邁出“雙碳”實踐探索的堅實步伐。發展至今,島上34臺風力發電機年均發電量超6000萬千瓦時,而全島生產生活用電全年消耗量為1200萬千瓦時。
在島上眾多風力發電機中,記者發現,有兩臺風機格外搶眼,它們連接著世界上最先進的輸電設備之一——世界首個柔性低頻輸電工程的核心,這套設備運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35千伏柔性低頻技術,組成陸地海島風電互聯系統,將大陳島上經風機轉化的電能輸送到大陸,為超過5000戶居民提供清潔能源。
此外,這里還建設了中國首個海島“綠氫”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同時實現了制氫和氫發電等多項技術的突破,使得中國在氫能利用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這些世界級的電力技術扎堆大陳島,使得這座海島成為中國海上“綠電”應用的排頭兵。
大陳島上漁業資源豐富,目前共有14家黃魚養殖企業,早年,因位置偏遠,養殖基地沒有通電,每日所需冰塊都要外購,黃魚打撈、加工等環節的電力來源都是柴油發電機,不僅成本高、污染大,發電機噪音和柴油污染還容易導致黃魚死亡。
而如今,島上海產養殖和加工企業逐步向全電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在水產增氧、水循環、黃魚加工、冷藏、運輸等環節進行了“一站式”電能替代改造,成為沒有柴油污染和噪聲的“零碳漁場”,每年可增產黃魚約300噸,提升經濟效益28.6%,減少碳排放50噸。大陳島的“黃魚”產業愈發興旺,已經成為海島生態養殖的一張“金色名片”,大陳島依海富民的新路子正越走越寬。
藍綠交融,向海而興。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零碳海島”大陳島的首創經驗,為全球沿海島嶼綠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參考樣板。
監制:馬寶軍 王璐
策劃:王璐 丁冬霞
記者:黃愛萍 劉衡 許亮
外景主持人:黃愛萍 耶果
后期:劉衡
鳴謝:國網臺州供電公司
新華社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