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頂梁柱” 暖流抵心間——能源保供背后的故事(石油天然氣篇)
又一年爬冰臥雪,又一年冬季保供。在去冬今春保供季,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管網”)面對多輪寒潮和強冷空氣,在油氣領域,發揮央企能源保供“頂梁柱”作用,為我國冬季能源安全與民生保障交上一份合格的溫暖答卷。
在2024~2025年供暖季,國家管網集團中俄東線黑河作業區員工在風雪中巡線。國家管網/供圖
開足馬力 增產保供
作為中石化中原油田儲氣庫群的“主力軍”,衛11儲氣庫有序為華北地區群眾溫暖過冬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儲氣庫是一種將長輸管道輸送的商品天然氣重新注入地下空間而形成的人工氣田或氣藏,是集季節調峰、事故應急供氣、國家能源戰略儲備等功能于一體的能源基礎性設施。儲氣庫可以在天然氣市場出現盈余時,發揮“存入”功能;在冬季供暖季出現供應不足時,及時“取出”,從而達到天然氣調峰的目的,因而也被稱為地下“天然氣銀行”。
“每年能夠在冬季用氣高峰保證正常供應,其中儲氣庫作出了很大貢獻。”中石化中原油田儲氣庫管理中心生產運維中心副主任張健,對中原油田儲氣庫群保障華北冬季供暖季很有信心。2024~2025年供暖季來臨之前,早在2024年9月3日,衛11儲氣庫第3個注氣期就已圓滿完成,當期注氣量超3.1億立方米,注氣完成率達100%,提前兩個月完成全年基礎目標。
除了儲氣庫之外,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還了解到,中石化一方面持續強化國內重點油氣田上產組織工作,提升天然氣日產量;另一方面多方籌措提升供應能力。2024年11月1日,來自卡塔爾的滿載9萬噸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靠泊到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碼頭。該船舶搭載了9.3萬噸液化天然氣,相當于約1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能夠滿足大約350萬戶京津冀地區居民家庭一個月的用氣需求。
除了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油氣央企也積極行動,增加天然氣生產供應。中石油天然氣銷售公司拓展資源渠道,形成以國產氣、進口管道氣、進口液化天然氣、儲氣庫等多元互通的資源保障體系。這個供暖季,中石油儲氣庫最大日采氣量同比增加1.99億立方米,累計采氣量比上一個供暖季增長9.8%。
中海油渤南作業公司推動渤南油田群向下游用戶的日供氣量上升至200萬立方米……
除了筑牢調峰保供“底氣”,夯實能源輸送“根基”也是冬季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支撐。
作為從事油氣干線管網等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以及全國油氣管網運行調度的央企,國家管網把基礎設施擴容擺在重要位置。尤其是2024年以來,國家管網提速了天然氣管道“全國一張網”的組網織網,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成投產。
隱患排查 安全為先
2024~2025年供暖季中,衛11儲氣庫采取倒班制度,要求以不同人員輪值的方式,保證所有技術和操作崗位每天24小時務必有人在崗。張健說:“我們能夠溫暖這么廣袤的平原,當然需要有人筑起堅固的能源防線。”
筑牢安全運行“銅墻鐵壁”,需多方發力,實施設備精益管理和精準維護、強化巡檢、升級應急響應等組合措施。
冬季積雪覆蓋,氣溫零下30攝氏度。在銀裝素裹的中石油新疆油田瑪河氣田,一條“好漢梯”,記錄著新疆油田采氣一廠項目經理部技術人員廖盛航每天巡檢保供的堅守。
北疆的冬天來得早去得晚,供暖周期也更長。冰雪覆蓋的山路,每一串巡檢的腳步都仿佛在與自然抗爭。
瑪河氣田共有7口天然氣井,個個都是保供行列里的“強先鋒”,這里每天有15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輸送,可以溫暖150萬個家庭。但天然氣井大多在山高路陡的峁頂或坡壁上,其中,MN1005井就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群山之間。
去往MN1005井的山路是一條近70度的長陡坡,當地牧民稱作“羊見愁”的閻王坡。“我們修了一架280級臺階的長梯,它蜿蜒望不到頭,像架天梯,大家便稱長梯為'好漢梯'。”廖盛航告訴記者,他和同事每天要巡井兩次,往返“好漢梯”千余級。有一次遇到雨雪天,臺階濕滑難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檢查了設備,清理了“好漢梯”的積雪,天色已經徹底黑了下來,整個山谷靜得只能聽到風聲、廖盛航和同事的腳步聲。
提及這份堅守的價值,廖盛航坦言:“我們每天重復這些工作,有人覺得單調,但我們知道,這份堅持是有意義的。我們這里每天生產的天然氣,就像涓涓細流,匯入無數家庭的爐火之中。”
在新疆,280級臺階上寫滿保供人的擔當;在江蘇,“保供先鋒隊”的旗幟飄揚在一線。
在大雪紛飛的國家管網西氣東輸公司江蘇邳州作業區,“保供先鋒隊”的大旗在寒風中獵獵飄揚,那風跟刀子似的,冷得人骨頭縫都打顫。員工們冒雪檢查設備,確保極端天氣下設備設施不出現凍堵。
這一幅頂風冒雪的畫面只是冬季保供時的一個縮影。國家管網鐵軍勇于向隱患、風險宣戰。
科技賦能智慧保供
科技賦能讓油氣央企的生產運行如臂使指。
中海油寧波“綠能港”通過“智改數轉”實現傳統工業與人工智能的深度結合,加快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
在接收站廠區,記者“偶遇”了一個橙黃色的“小胖墩”--工作歸來的智能巡檢機器人“小瓦”。據接收站工藝人員介紹,“小瓦”每天定時在工作地點與能量補給站之間的既定路線上精準通行,一路拍下巡檢點的儀表數據,將數據實時傳輸到控制系統中,生成巡檢報告。搭載激光雷達、紅外線傳感器的“小瓦”,不僅能夠自主導航并感知周圍環境,利用激光光譜檢測空氣中的甲烷氣體,及時發現天然氣的漏點,還能利用搭載的防爆拾音器采集壓縮機運行聲音,通過聲波識別技術檢測音頻信息,及時發現設備的"亞健康"狀況。
“'小瓦'多次幫助我們發現了極難察覺的設備微泄漏,經人工復測后,我們及時定位消滅了潛在隱患。”“小瓦”的精準查漏能力得到了接收站工藝人員的廣泛認可。
此外,寧波“綠能港”還積極探索紅外氣體微泄漏成像儀在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應用。最近新上任的“電子眼”看著與監控攝像頭無異,卻能夠對氣體泄漏進行實時監測,不僅拓寬了早期發現液化天然氣微泄漏的渠道,還進一步實現了可視化、全天候、數據化的有效監控。
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不斷提升現場安全管理標準化水平,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設備設施完整性提供有力保障。
在中海油,近些年“入職”的“智能哨兵”還有很多: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智能攝像頭……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為冬季安全保供加筑了一道科技防線。
數字技術“破冰”寒冬,中石化也加強了數智化創新。
在中石化中原油田儲氣庫群,曾經的油田勞模王樹森,如今的身份是數智化創新工作室的負責人。
在創新工作室,王樹森向記者展示了等比例縮小的場站。創新工作室將設備結構制成動畫、實操標準制成課件;將學習課件生成二維碼,設置關鍵點,職工用手機掃碼就能了解設備結構、工作原理、標準化操作等知識,實現教學與生產無縫對接的“碼上”學習。
保供季一年又一年,未來,能源央企將繼續深化保供長效機制,為實現能源安全與“雙碳”目標貢獻央企力量。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張海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