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媽媽問我,“我家寶寶1歲多了,陪他玩什么游戲,才能讓他變得更聰明呢?”
媽媽們問得沒錯。給寶寶玩適齡的玩具和游戲,是可以促進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精細動作能力等的發展,讓孩子越玩越聰明的。
今天,小樣媽就來給大家分享5類適合1-3歲寶貝玩的游戲。
如果你經常煩惱,不知道陪孩子玩什么,那你可要注意看哦。因為這些游戲都是科學研究證實,能夠促進寶貝智力發展的,可比動畫片有營養多了。
01 身體運動游戲
在很多媽媽的觀念里,搭積木、玩拼圖能讓寶貝變聰明,而跑跑跳跳、爬上爬下,好像就和聰明沒啥關系了,對嗎?
這其實是個很大的誤會。科學研究發現,運動對孩子大腦和智力的發育,有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
一方面,孩子運動時激活的腦區,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認知活動的腦區相重合的。
另一方面,運動能改善孩子的血液循環,增加對大腦的血液和氧氣供應。雖然大腦的重量只占體重的3%,但血液消耗量和耗氧量都達到了20%以上。所以經常運動的孩子,頭腦會更靈光。
法國科學家就曾做過研究。他們找來1-6年級的學生,一組參加額外的體育運動,另一組不參加。
結果發現,雖然參加運動的孩子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少了,但他們的成績卻比不運動的孩子更好,是不是很意外呢?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與其讓孩子花大量的時間學習,不如從小就加強體育運動。不僅孩子學得輕松,效果也會更好。
而對于1-3歲的孩子,他們本就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喜歡爬上爬下,跑來跑去。我們只要少限制他們,有空的時候,陪他們玩一些活動身體的游戲就好了。
比如玩球。
在孩子還不太會走路的時候,我們可以和他面對面地坐著,把球滾到他身邊,然后讓他把球丟回來。
等他走路利落一點,我們可以和孩子玩扔球、撿球、踢球的游戲。
除了球類運動,和孩子追逐嬉戲也很不錯。
在家里,我們可以玩小時候玩過的丟手絹、一二三木頭人。
在開闊一點的地方,可以讓孩子假扮大灰狼來抓我們,或者玩吹泡泡的游戲,讓孩子追著泡泡跑來跑去。
只要跑動起來,孩子就能活動到身體,促進大腦的發育。
02 精細動作游戲
簡單來說,就是指能讓孩子運動到手指、手腕、手部的游戲。比如抓握東西,拿勺子,用蠟筆畫畫,搭積木,扣扣子等。
精細動作游戲對孩子大腦的發育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首先,別看我們的雙手只占身體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大腦皮層上可是占了很大一塊版圖。
而且手部的功能區和言語機能區非常接近,所以經常鍛煉雙手,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其次,孩子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很多活動都需要手來完成。小到生活自理,大到寫字、畫畫、彈鋼琴。
如果孩子手部的協調、運用能力不強,他做很多事的時候都會遇到阻礙。
最后,精細動作一般都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保持安靜才能完成,所以這類游戲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也是很有好處的。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些游戲,來鍛煉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
給孩子準備一些大米、豆子,讓他用勺子,把這些食物舀進不同的容器里。容器的口子越小,難度就越大。
如果怕孩子弄撒,可以把這些材料放進一個大一點的托盤里。
給孩子一個大夾子,讓他練習夾東西。
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沒辦法單手拿住夾子。這時他們會想辦法,兩只手一起配合來夾住東西,也是很機智的。
在卷筒紙芯上打洞,再準備一打吸管,孩子就能玩穿洞的游戲。
一根繩子,幾個紙卷,也可以變成好玩的游戲,讓孩子鍛煉手眼協調和專注能力。
類似的精細動作游戲還有很多,比如拿蠟筆畫畫、搭積木、套圈、把吸管放進瓶子里、讓孩子自己吃飯,等等。
只要媽媽們多留心,讓孩子經常活動雙手,到處都是變聰明的機會。
03 搭建類游戲
我們常見的積木、樂高、雪花片等,都是搭建類的玩具。這類玩具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多好處。
就拿搭積木來說吧,寶寶壘高、推倒的過程,有助于培養空間感,這可是今后學習數學、物理的基礎。
積木的表面很光滑,要想搭得高,搭出特定的造型,孩子就要保持專注,學會控制手部的動作,還要在不斷的嘗試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積木才能搭穩)。
這對孩子專注力、問題解決能力,還有創造力、發散思維的培養,都是很有幫助的。
好處說了這么多,搭建類游戲具體要怎么玩呢?
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給他玩大塊的積木,各種罐頭,甚至是快遞紙盒。
除了壘高,我們還可以用積木、樂高來教孩子學習顏色、形狀等概念,玩分類、數數的游戲。
可以發揮想象力,給動物們搭個農場、動物園。
還可以在陽光或燈光下,觀察積木投下的影子。
04 認知類游戲
簡單來說,就是教孩子學習顏色、形狀、動物、水果等概念。
可以讓孩子把彩色麥圈、彩虹糖、樂高積木等,按照顏色來分類。
可以用膠帶在地上貼出形狀,請孩子把玩具、書本、遙控器等按形狀來分類。
可以帶孩子逛超市、逛菜場,去看一看、摸一摸不同的水果和蔬菜。
還可以去動物園,觀察一下真實的動物長什么樣。
回家后可以問問孩子,哪些動物是有花紋的,哪些是有羽毛的,既幫孩子鍛煉了記憶力,也是啟發他思考問題。
05 假裝游戲
假裝游戲,就是我們常說的“過家家”。
因為游戲中有很多假裝的成分,比如把積木當成面包,把兔子玩偶當成小寶寶,孩子假裝自己是醫生等,所以在兒童發展領域,心理學家把這類游戲稱為“假裝游戲”“象征性游戲”。
雖然假裝游戲很常見,孩子們不用大人教,就會自發地玩,但它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好處。
首先,假裝游戲中有很多假裝的成分,比如用積木代替面包。
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找到積木和面包的共同點,然后把積木當作一種符號,來代替他頭腦中的面包。
所以經常玩假裝游戲,能夠發展孩子的符號表征功能,還有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其次,孩子在玩假裝游戲的過程中,需要設置情節,和小伙伴溝通,一起解決問題等,所以假裝游戲能促進孩子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最后,假裝游戲還能幫孩子克服成長中的挑戰,讓他變得更勇敢。
比如孩子害怕刷牙,和他玩假扮牙醫的游戲,他肯定很樂意。
孩子剛上幼兒園,不太適應,那就讓他扮成幼兒園老師,爸爸媽媽扮成小朋友,一起來“過一天”幼兒園的生活。孩子對這些場景熟悉了,適應起來也會更容易。
今天給大家介紹了1-3歲孩子最需要玩的5類游戲。
這些游戲對孩子的運動能力、認知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讀繪本、畫畫、聽音樂、唱兒歌,也都是很有益的活動。因為篇幅的原因,小樣媽就不一一介紹了。
如果你家寶貝很少玩某一類游戲,或者很愛看電視、玩手機,那爸爸媽媽一定要重視起來,多陪孩子玩玩上面的游戲,否則將來上了幼兒園,孩子很可能會不適應哦。
我是小樣媽,復旦碩士,早期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輕松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