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創作團隊 | 千城記
撰文| 楊辰可
編輯 | 聞 靜
晨霧還未散盡,西安城墻根下的梆子聲便穿透寒意。一群大爺們裹著藏青棉襖,在城磚縫隙滲出的潮氣里舒展筋骨,太極拳起勢時,遠處的高樓在晨霧中若隱若現。
西安市位置圖(圖源@天地圖)▼
同一時刻,千里之外的成都茶館里,蓋碗茶飄著清香,談生意的、擺龍門陣的,熱熱鬧鬧擠作一團。
成都市位置圖(圖源@天地圖)▼
而在重慶朝天門碼頭,汽笛聲撕破江面的薄霧,貨輪載著集裝箱,在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劃出銀亮的航跡。
重慶市位置圖(圖源@天地圖)▼
這三座西部重鎮,就像三個性格迥異的老友,在時代的浪潮中各顯神通。卻不知何時起,人們總愛把西安與成渝放在天平上稱量,末了搖搖頭嘆一句:“西安啊,還是差了點。”
這話聽著刺耳,但并非感性地判斷,而是現實的寫照,因為數據不會說謊。
重慶、成都、西安等重點城市位置圖(圖源@網絡)▼
2024年,重慶GDP總量成功突破3.2萬億,成都也穩穩超過2.3萬億,而西安卻在1.3萬億左右徘徊。
這差距,好比三個曾經的同窗好友在十年后的聚會:重慶已然成了身家百億的實業大亨,成都也成功轉型為創新領域的先鋒人物,唯獨西安還在大企業中熬資歷。
西安人心里憋著一股勁:我們可是十三朝古都啊,兵馬俑、大雁塔、鐘鼓樓,哪個不是響當當的名片?怎么到了拼經濟的時候,總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呢?
西安市大雁塔全景,圖片較大,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答案,隱匿于城市發展的脈絡之中。
要說工業底子,重慶絕對是硬核玩家。長安汽車的智能工廠中,一輛汽車僅需18小時便可實現"從零部件到整車下線"的智造奇跡;力帆摩托等民族品牌早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行業標桿;放眼街頭巷尾,穿梭于都市脈絡的"重慶造"新能源汽車更已成為流動的城市名片。這座城市不僅守住了汽車制造的基本盤,更在電子信息、智能制造領域開疆拓土。全球每10部手機中就有1部“重慶造”。
漫步重慶主城區,工業文明的強勁律動撲面而來:鱗次櫛比的鋼鐵廠區矗立著標志性的工業煙囪;嘉陵江畔的現代化港口呈現高效運轉的作業場景;城市路網中川流不息的貨運車輛編織著立體交通網絡……這種傳統工業元素與未來主義美學的交響,儼然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賽博朋克式都市圖景。
重慶市渝中區兩江交匯,圖片較大,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成都則是另一番景象,巧妙避開傳統工業的擁擠競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賽道精耕細作。
這里既有網紅茶館誕生的文創IP,又有國際音樂節上的先鋒藝術,將悠閑與現代完美融合,既有煙火氣,又不失國際范。相較于重慶的“重工業”特質,成都則展現出“輕資產”運營模式的獨特優勢。
成都天府大道夜景,圖片較大,請橫屏觀看(圖源@攝圖網)▼
西安呢?產業故事則要復雜得多。
作為軍工重鎮,航天四院、西飛集團等“國之重器”確實令人肅然起敬,但這些高大上的產業與普通市民的生活距離太遠。
盡管西安也在努力,高新區的半導體產業園里,科研人員日夜攻關芯片技術。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鎮中,無人機企業試圖打破國際壟斷。
但整體來說,西安缺乏類似華為、京東方、科大訊飛這樣的大型科技龍頭企業撐起產業鏈條。本土民營經濟活力又不足,導致創新生態更像“學院派”的閉門造車,與市場需求之間隔著一道無形的鴻溝。
西安市城市景觀(圖源@攝圖網)▼
政策資源的科學配置,始終是驅動城市能級躍升的核心引擎。在這場政策紅利的競逐賽中,同處西部的重慶、成都、西安雖并稱“三雄”,卻演繹出迥異的發展軌跡。
其中,重慶自1997年直轄以來,如同獲得游戲中的強力“buff”,在國家戰略布局中始終占據先機,保稅港區、自貿試驗區、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紛紛落地。當其他城市還在摸索時,重慶已率先建成“1小時經濟圈”,區縣與主城緊密相連,先發優勢不斷累積,如今還被列為西部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
成都作為西南大區的老牌中心,同樣深諳借勢之道。憑借外國領事館數量中西部第一、跨國企業區域總部扎堆落戶的優勢,在政策資源爭奪中占盡先機。從“東進南拓”的城市規劃,到“蓉漂計劃”的人才戰略,每一步都精準踩在時代鼓點上。
而西安作為西北重鎮,其政策紅利的釋放卻相對滯后。盡管近年來國家戰略布局逐漸向西部傾斜,但西安在政策執行層面仍存在優化空間:行政審批流程冗長、政策落地效率不足等問題,猶如無形的壁壘,致使大量初創企業在萌芽階段便遭遇發展困境,難以充分釋放創新活力。好在,“一帶一路”倡議的紅利正在逐步釋放。
這就好比三個運動員賽跑,兩個已經沖出去老遠,第三個才系好鞋帶。
西安中軸線上的鐘樓(圖源@攝圖網)▼
城市治理能力就像城市運行的發動機,成渝兩座城市早就進入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了,可西安卻碰到了不少難題。
重慶執行力特別強,短短兩年時間,洪崖洞就從破舊的吊腳樓變成了網紅打卡地。這種“重慶速度”,在兩江四岸高樓大廈的快速建成上能看出來,在快速回應老百姓生活需求方面也能體現。
重慶市洪崖洞夜景(圖源@攝圖網)▼
成都則用大數據搭建起智慧網絡,交通擁堵的情況越來越少,“最多跑一次”的改革讓辦事窗口前排隊的現象不再出現。
反觀西安,城市治理宛如一輛老舊馬車,部分行政體系仍深陷“老體制”的路徑依賴,難以自拔。
歷史遺產本是西安引以為傲的瑰寶,如今卻成為城市更新進程中的沉重枷鎖。漫步于西安老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識隨處可見。一位開發商無奈地訴苦道:“想在城墻內打造一個現代化商業綜合體,光是審批流程就得奔波半年之久。”
面對這種局面,曾有規劃局工作人員表示:“我們也想加快發展,但在歷史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的矛盾中,常常力不從心。”
受文物保護工作影響,地鐵建設需歷經反復論證,2號線從規劃階段到正式通車,整整耗費了八年時間。城市公共空間的更新步伐也極為遲緩,老城區的背街小巷污水四溢,環境狀況堪憂。
這種束縛不僅體現在城市建設上,更影響著整座城市的發展思維。相比之下,成都的天府新區、重慶的兩江新區都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規劃起來得心應手。成都、重慶大膽擁抱新經濟時,西安的決策往往顯得更為保守和謹慎。
西安碑林博物館書法碑(圖源@攝圖網)▼
城市的興衰,人口是最敏感的指標。在這場“搶人大戰”中,重慶和成都成績斐然,西安缺乏有效的人口留存機制,讓西安陷入“人才漏斗”的尷尬境地 。
重慶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超過3200萬,雖然這和它的行政區劃范圍廣有關,但其基本盤足夠厚實。
而成都作為西部核心省會城市,常住人口已突破2100萬,穩居西部地區第二位。其獨具特色的“蓉漂”人才戰略通過“給房子、給崗位、更給夢想”的全方位保障體系,完美契合了成都“宜居宜業”的城市特質。據2024年11月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該計劃實施三年來已成功吸引超169萬名青年才俊落戶成都,創造了令人矚目的人才集聚效應。
西安的確也在一定時間段實現了落戶爆發,2018年推出落戶新政,實施第一天,公安戶籍窗口前就排起了千米長隊,場面相當熱鬧。
可熱鬧勁兒一過,問題就來了:留不住人才。
西安高校云集,每年30萬畢業生堪稱“人才富礦”。但奇怪的是,這些人才畢業后,要么去了北上廣深,要么轉頭就投奔成渝。
西安交通大學(圖源@攝圖網)▼
有調查顯示,每10個接受采訪的應屆畢業生里,6個想去東部沿海城市發展,3個想去成都或者重慶,只有1個愿意留在西安。
這可不是因為戶籍政策不一樣,關鍵還得看城市整體有沒有吸引力:工作好不好找,創業難不難,教育資源能不能滿足需求,生活成本是不是在大家能接受的范圍內等等。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能看出一座城市有沒有競爭力。
西安市大唐芙蓉園景觀(圖源@攝圖網)▼
交通更是西安的痛點。
如今的交通格局中,成渝地區依靠雙城聯動和國家戰略加持,已形成一體化的交通網絡。
成都擁有雙機場,是全國少數幾個“航空雙樞紐”城市之一,航線密集程度與一線城市接近。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國際航線直通五大洲。
重慶更絕,江北機場旅客吞吐量常年位居西部前列,長江黃金水道與中歐班列在此交匯,構建起“水陸空”立體物流網絡。數據顯示,重慶至上海的水運成本較西安陸運低30%以上,疊加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戰略優勢,使重慶成為西部名副其實的物流樞紐和開放門戶。
重慶市江北機場繁忙的出租車,被網友戲稱“黃色法拉利”(圖源@攝圖網)▼
再看西安,地處中國版圖幾何中心,曾經是“八方通衢”,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咸陽機場在西北也是首屈一指,但吞吐量增速已被成都和重慶超越。
數據顯示,成都雙流+天府機場的年旅客吞吐量是西安咸陽機場的1.8倍多,國際航線數量更是西安的3倍多。
鐵路方面,西安雖然是全國性高鐵樞紐,但它的高鐵輻射方向集中于西北和中部,東南沿海方向的聯通效率遠不如成渝。
成渝之間高速公路與城市快線的貫通,使得兩城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雙核經濟圈”,而西安的“節點地位”則在全國范圍內變得相對邊緣。
區域輻射能力更是西安的軟肋。成渝經濟圈把半個西南都帶動起來了,重慶靠著長江黃金水道,貨通天下。西安呢?背靠的是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的西北地區。
這就好比三個做生意的,兩個在長三角、珠三角進貨,一個只能在本地市場轉悠,差距自然就越拉越大。
成都都市夜景(圖源@攝圖網)▼
此外,城市的吸引力還藏在生活的細枝末節里。
說到生活,成都人簡直把“安逸”二字刻進了骨子里。早上茶館一坐,下午麻將一搓,晚上火鍋一涮,這小日子過得,北上廣的“社畜”們看了直眼紅。
重慶則是另一番極致的存在:山城、江景、立體交通、夜市、小面、火鍋……把山城建成了網紅城市,洪崖洞的夜景、李子壩的輕軌,隨便一拍就是大片。
生活在成渝“巴適得很”!
成都巷子里人們愜意的夜生活(圖源@攝圖網)▼
而西安的生活方式卻存在奇異的“割裂感”。
雖然文旅搞得風生水起,兵馬俑、大雁塔、鐘鼓樓、回民街、城墻、碑林……濃得化不開的歷史氛圍令人敬仰。但也正因為如此,它的現代城市氣質顯得滯后。
不少年輕人把西安定義為“適合旅游但不適合常住”,因為它缺乏足夠的新潮生活場景。文化消費空間相對匱乏,夜間經濟尚未真正打開,現代城市體驗感較弱。除了旅游,普通西安人的日常生活,似乎總缺了點什么。
但要說西安完全沒有優勢,那也不公平。這里的市井生活有著成渝無法復制的韻味。
清晨的早市上,大媽們用純正的陜西話討價還價;回民街的夜市里,烤肉師傅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城墻根下的露天秦腔表演,總能吸引里三層外三層的觀眾。外地游客最迷戀的就是這種“土味兒”的生活質感。
西安回民街特色美食馕餅(圖源@攝圖網)▼
站在城墻上眺望現代高樓與古代建筑的交相輝映,那種時空交錯的感覺是成渝給不了的。更別說那些藏在巷子里的美食,肉夾饃、羊肉泡饃、涼皮,隨便一樣都能讓人惦記半年。
西安的煙火氣,是沉淀了千年的厚重,不是簡單復制就能得來的。
所以西安并非沒有破局的希望,西安完全可以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重點突破幾個優勢領域。
近年來,西安“硬科技之都”建設穩步推進。航天基地的衛星導航技術廣泛應用于全球,北斗系統以極高的定位精度,給無數行業吃下“定心丸”。無論是智能交通領域,還是遠洋航運場景,西安航天科技都大放異彩。
西安大都市圈發展勢頭強勁,區域協同效應顯著提升。在空間布局上,以西安為核心引擎,咸陽、渭南等城市緊密聯動,形成了梯度有序、功能互補的城市群發展格局。交通網絡持續加密,城際軌道交通與高速公路網加速構建,推動形成“一小時通勤圈”。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也取得了突破,能源、水利、信息等重大設施實現互聯互通,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支撐。
西安都市圈概述圖(圖源@百度百科)▼
此外,“一帶一路”東風勁吹,中歐班列長安號成了“國際快遞員”,每周一百多趟班次,滿載中國好物駛向歐洲,讓西安在國際貿易舞臺上愈發耀眼。
西安的高校同樣“不甘示弱”,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代表,眾多前沿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高性能材料、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為產業升級注入動力。與此同時,西安大力培育半導體等新興產業集群,憑借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入駐,如今已構建起從芯片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為城市經濟增長開辟新賽道。
文旅方面,西安用數字化技術打造了很多沉浸式的項目。古老的兵馬俑、古城墻這些文化遺跡,用全新的方式展現在游客眼前,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推動了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西安大唐不夜城(圖源@攝圖網)▼
或許西安永遠成不了第二個成都或重慶,但它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路——一條可以融合古老與現代、厚重與創新的特色之路。
正如一位智者所說:“我們不需要和別人比快慢,我們要比的是誰能走得更遠。”
夜深了,西安的鐘樓亮起了燈,成都的九眼橋酒吧街開始喧鬧,重慶的洪崖洞迎來了又一波打卡的游客……三座城市,三種生活,誰又真的比誰差呢?
【參考資料】
1.中經數據:重慶、成都、西安GDP數據
2.《18個小時!一輛長安汽車“從無到有”》重慶日報傳媒2022-08-15
3.《重慶打造“1小時經濟圈”》深圳商報2007-03-29
4.《中央批復重慶,定位我國重要中心城市,西部地區唯一!》網易新聞2025-02-18
5.《成都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成效顯現 廣聚青年人才 打造“青春之城”》成都日報2024-11-06
●本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未能識別作者,如有不妥請聯系后臺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