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央視紀錄片《加速向深藍》揭示了價值350億的山東艦鮮為人知的一面。這座海上移動城市中,一位大學生每晚竟在燒垃圾,從晚8點直到次日凌晨。
他原本夢想在甲板上指揮戰機起降,現實卻是在垃圾焚燒室與紙屑為伴。這位士兵沒有抱怨,而是堅守崗位,最終成長為士官,展現了軍人擔當。
垃圾焚燒為何如此重要?航母上還有哪些被忽視的關鍵崗位?
最"無聊"崗位背后的大學生
在山東艦這座漂浮的海上城市中,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年輕人,他們是航母中看不見的基石。
垃圾焚燒班的日常工作看似平淡無奇,卻是保障數千名官兵健康的關鍵環節。每當夜幕降臨,當大多數人開始休息時,垃圾焚燒班的戰士們卻開始了一天中最繁忙的工作。他們需要將全艦收集的紙質垃圾分揀出來,投入焚燒爐中,將其燒成灰燼,再裝入專門的袋子中統一儲存。
這項工作的重要性遠超想象。根據國際海事組織的規定,軍艦垃圾處理有著嚴格標準,不當處理會嚴重污染海洋環境。與美軍艦艇將垃圾粉碎后排入大海的做法不同,中國航母對垃圾實行嚴格分類處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環保意識。
一位來自某大學的新兵在登上航母前,曾滿懷憧憬地幻想自己能成為甲板上指揮戰機起降的威風人物。然而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他被分配到垃圾焚燒班。從戰機指揮到垃圾焚燒,這落差堪比從云端跌入谷底。
但令人敬佩的是,面對這樣的落差,這位大學生并沒有一蹶不振。他曾在采訪中笑著說:"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這種態度讓人不禁聯想到那句軍旅名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看似簡單的垃圾焚燒工作,實際上是航母這座移動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每個崗位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挑戰,而山東艦上還有許多類似的崗位,它們共同構成了保障航母正常運轉的神經網絡。這些崗位雖然不起眼,但若缺少任何一環,整個龐大的海上堡壘都將面臨運轉困難。
海上城市里的"無名英雄"
山東艦上共有20多層,3000多個艙室,仿佛一座小型城市。在這座城市里,除了垃圾焚燒班,還有許多默默無聞的崗位共同支撐著整座"城市"的運轉。
艦務部門的服務班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的工作看似簡單——刷盤子、拖地、擦桌子,但考慮到航母上數千人,每天提供七頓飯的頻率,這項工作的強度可想而知。從早到晚,服務班的戰士們要不斷重復這些工作,確保每個班次的官兵都能在干凈整潔的環境中用餐。
洗衣房和航母超市的值班員們同樣默默付出。想象一下,當一位士兵回家探親,親友問起"你在航母上是什么崗位",他回答"航母超市收銀員"時的場景,恐怕連親友都難以置信這是真的。
更具挑戰性的是機電部門的工作。在航母最深處的艙室里,機電兵們長期工作在高溫高噪音的環境中。曾有一位機電兵最長一個月沒見過太陽,這不是夸張,而是殘酷的現實。一位00后醫學院畢業的大學生小徐,被分配到機電艙后,每天面對的是悶熱的空氣、發燙的扶手和震耳欲聾的噪音,兩個人交流必須大聲喊叫才能聽清對方的聲音。
還有安全檢查值班室的戰士們,他們必須熟記航母上3000多個艙室的位置,掌握每一條通道和角落。無論哪個艙室發生災害,他們都要能在3分鐘之內到達現場。這絕非易事,尤其是對于新上艦的士兵來說,僅僅是不迷路就已經是一項挑戰。
生命力值更崗位的戰士們則需要在水線以下的無人艙室巡視,憑借經驗聽聲音、聞異味,尋找安全隱患。他們24小時值班,每兩小時巡查一次,行走約3公里,爬上爬下,時刻保持警惕。一位叫李志芹的二級軍士長在這個崗位堅守多年,盡管很少能看到艙外的景色,但他卻無怨無悔。
這些崗位看似單調乏味,卻是保障航母安全的關鍵。每一個看似"無聊"的崗位背后,都有著專業的技能要求和巨大的責任。面對這些挑戰,海軍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養機制,讓官兵們不僅能安心工作,還能看到職業發展的希望。
從燒垃圾到指揮艦載機
中國海軍特別強調"一專多能"的人才培養理念,為航母上的每一位官兵提供了廣闊的成長空間。
以話務兵吳嬌嬌為例,她原本在山東艦上負責接打電話、查詢艙室號碼的工作。這份工作要求她在3秒內快速查詢到相應的艙室號碼,記憶上千組電話號碼,出海時每天處理3000多個電話,高峰時段一分鐘要處理十幾個電話。盡管工作繁忙,但她并不滿足于此。
當航母甲板部門根據"一專多能"培養計劃招募跨部門人才時,吳嬌嬌踴躍報名。經過嚴格的學習和選拔,她成功轉崗成為甲板引導員,開始承擔更具挑戰性的工作——用手勢指揮戰機起降。這一崗位的任何失誤都可能導致飛機損失或飛行員安全受到威脅,責任重大。
尋湘的故事更為鼓舞人心。作為山東艦的首位女性引導員,她的首次上崗引來了許多關注的目光。所有人都擔心她會因緊張而出錯,但尋湘在培訓中練就了面無表情、情緒冷靜的本領。無論遇到什么情況,她與飛行員交流的聲音始終保持穩定,命令不會有絲毫卡頓,展現了過硬的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炊事兵薛金龍的成長之路。他從最基礎的炊事工作開始,一步步通過各類崗位考核,先后在廚房、洗衣房、小艇區、艦板區等多個單位工作過。憑借優秀的表現和學習能力,他最終走進了航母最高層的塔臺指揮室,實現了令人稱贊的職業跨越。
為應對基層崗位帶來的心理壓力,海軍還建立了完善的心理輔導機制。通過定期心理評估、文體活動、技能培訓等多種方式,幫助官兵們調適心態,緩解工作單調帶來的心理壓力。在機電艙的墻上,寫著一句激勵人心的話:"在最寂寞的地方堅守,不要讓青春荒廢掉。"這句話也成為許多年輕官兵的座右銘。
這些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航母這座"鋼鐵城市"中,每個人都有發光發熱的機會。即使從最基層的崗位出發,只要有恒心和毅力,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實現人生價值,甚至有機會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種從個人到集體的成長,正是航母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之重器中的每顆螺絲釘
山東艦作為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航母,價值高達350億元人民幣,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而這樣一艘龐然大物的高效運轉,離不開每一個崗位的官兵如同螺絲釘般的堅守。
從天空到海面,再到海底,航母的作戰環境十分復雜。山東艦設有專門的氣象水文中心,負責對周圍環境進行全方位觀測,為艦載機起降和海底探測裝置提供準確的環境數據,保障作戰安全。這項工作雖然不如甲板指揮那樣引人注目,卻是航母安全運行的關鍵保障。
在生活保障方面,航母更是獨樹一幟。山東艦每天消耗食物10-12噸,執行3類灶標準(每人每天23元),配備來自全國各地的廚師,能提供八大菜系和少數民族飲食。為滿足不同班次官兵的需求,航母餐廳每天供應7頓飯,比美國航母的5頓飯制度更為靈活。這種周到的生活保障,讓官兵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垃圾處理看似簡單,實則體現了環保責任。與傳統軍艦隨意排放垃圾的做法不同,現代航母的垃圾處理系統設計體現了海軍對環保責任的高度重視。那位在焚燒室工作的大學生,不僅是在處理垃圾,更是在履行保護海洋環境的使命,成為軍隊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
從垃圾焚燒班到指揮塔,從機電艙到甲板,每一個崗位都是航母這臺龐大機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正如那位二級軍士長李志芹所說:"正因為有了我們默默無聞的保障,才能使航母編隊順利地去完成任務,這就是我們能夠引以為豪的地方。"
這種價值觀也是中國軍人精神的生動體現。在商業社會里,人們往往追求高曝光度的崗位,而在軍隊特別是航母這樣的戰略力量中,每一個崗位都有其獨特的重要性。無論是清掃甲板還是指揮戰機,每一項工作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保家衛國。
結語
正如一臺精密的機器需要每一個零件都運轉正常,國防事業同樣需要每一個崗位的人員盡職盡責。這些看似平凡的崗位,實則承載著非凡的使命,為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航母上每個崗位,從指揮塔到焚燒室,都是不可或缺的齒輪。正是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確保了海上城市的高效運轉。
軍人精神的可貴,不在耀眼戰功,而在平凡崗位上的堅守。那位燒垃圾的大學生用行動詮釋了"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