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尋常的午后,坐落于“天地之中”鄭州的河南博物院門庭若市。展館內,八千多年前的骨笛、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鸮尊、“青銅時代的絕唱”蓮鶴方壺等鎮館之寶前游人如織;展館外,風靡全網的“考古盲盒”、琳瑯滿目的文物冰箱貼、口味獨特的“四神瓦當”冰激凌……文創產品在游客的口袋里、舌尖上搭建起中華傳統文化的“移動展廳”。
在這片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蘊含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文物正在當代科技、創意加持下煥發勃勃生機。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與此同時,城市另一端,一場以“中華文明標識構建與藝術呈現”為主題的圓桌對話正在進行。來自書法、電影、戲曲、網絡文學等多個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多重視角深入探討“中華文明標識”的深刻內涵以及文藝在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實踐路徑。
充分發揮文藝在中華文明標識構建中的
突出作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
中華文明標識是什么? 在中國評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徐粵春看來,中華文明標識是能夠代表中華文明獨特精神標識、文化精髓和核心價值觀的符號系統,“它既是中華民族共同記憶、情感認同和精神追求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獨特標識。”
被譽為中華音樂文明之源的賈湖骨笛,河南博物院藏。中國文藝網 王麗攝
從長江、 黃河兩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到長城、北京中軸線、敦煌莫高窟等地標建筑,再到《清明上河圖》《蘭亭序》等書畫名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具象化呈現在我們目之所及的自然景觀、街巷展館中;從春節、二十四節氣、茶藝等文化儀式,到“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君子文化”等思想理念,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出我們鮮明的民族品格。
中國評協理事、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王廷信認為,中華文明標識可以從物質標識和精神標識兩大方面及其關系來考量,“不論是長江、黃河這樣的自然符號,還是如長城、故宮這樣的人文符號,都是因為中華民族長期的體驗和意識,才被視為中華文明標識。”
舞劇《詠春》劇照。圖源網絡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古今差異和地域不同帶來極大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構建帶來一定難度,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對此,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彭鋒提出,應當從文明互鑒的角度,在與西方文明的對照交流中,凸顯中華文明的差異性。也因此,中華文明標識的建構、闡釋和推廣變得緊迫而重要。
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李心峰將中華文明標識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學、戲曲、曲藝等本身就屬于藝術范疇的內容,另一類是非藝術范疇的內容,如古代標識性的自然科學成果、體現中華民族認知的觀念與思想,以及影響或推進社會歷史進程的人物等。他認為,后者尤為需要當下文藝創作者以豐富多樣、鮮活生動的藝術形式予以呈現和傳播。
舞劇《只此青綠》《詠春》活化古畫、武術,讓中國文化中有形亦無形的氣韻在劇場流動;《長安十二時辰》《夢華錄》等影視劇在新時代語境下聚焦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處處透露著對當下的映照和自強自立的家國情懷;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在年輕人中火出圈,讓大家讀懂中國傳統節日儀式中蘊含的曠達與浪漫,更帶火河南文旅,讓世界看見這片文化物產豐饒的中原大地……
越劇《我的大觀園》海報。圖源網絡
“這恰恰說明,中華文明標識的構建,始終在傳統基因與現代表達的張力中尋求平衡。它既非博物館中凝固的展品,亦非商業浪潮中漂浮的符號,而是一種通過文化實踐不斷“再編碼”的動態體系。”中國評協理事,浙江省評協副主席沈勇說道,“以越劇《我的大觀園》為例,清麗溫婉的唱腔、溫潤如玉的女小生體現了越劇細膩生活化的表演特色,展示出劇種代表性的音樂與流派唱腔,劇本則打破《紅樓夢》原有框架,以老年寶玉和少年寶玉的對話為表現形式,使經典文本成為一面映照當代生活的鏡子。”
中華文明標識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積累中共同建構的結果,文藝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提煉中華文明的復雜思想和文化符號,通過藝術家的理解、認知進行大眾化解碼,并最終通過文藝作品的形式展現、釋放出來。由此,中華文明標識才能在承載恒久的歷史價值的同時,又蘊含面向現實、指向未來的蓬勃生命力。
直面當下文藝在中華文明標識構建中的
實踐偏差
當下,文物熱、詩詞潮、國風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領域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極大豐富、涵養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不可忽視的是,一些文藝作品為了追趕“國潮”、追求“中國風”,過度使用傳統服飾、建筑、文物等符號,反而消解了中華文明標識的深厚意蘊。
“要重視文藝在構建中華文明標識中的突出作用,也要警惕文藝在中華文明標識構建中的實踐偏差。”徐粵春表示,首先要避免符號化的堆砌,注重中華文明標識深厚的精神內涵;其次是警惕功利化的模式,防止追求商業利益而忽視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同時應防范淺薄化,對經典IP的濫用是對傳統文化的傷害,容易導致文化內涵的流失和變異。
中國評協副主席、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葉培貴提出,“藝術創作者應真正走到歷史縱深處去,知道什么才是原汁原味的,努力呈現出藝術應該有的樣態”。他以書法為例,認為其不應被窄化為視覺藝術,這樣會導致人們只關心“哪篇寫得好”這樣的技術問題。“事實上,磨墨、執筆、用筆和結構、章法布局等,都是中華文化中關于人的德行要求落實到書法領域后的表現,這些更值得深入挖掘。”
沈勇表示,戲曲因其綜合性藝術特征,正站在中華文明標識活態轉化的前沿。他認為,可持續性的戲曲文明標識構建,需直面“傳統技藝傳承壓力與創新表達需求”“形式革新視覺沖擊與內容深度消解風險”“地域文化特質與全域傳播適配難題”這三重矛盾。
《哪吒2》劇照。圖源網絡
中國評協理事、河北師范大學美學與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邢建昌認為,要從本根處實現對中華文明標識的深刻體認,避免文化上的急功近利,防止望文生義,不求甚解。在他看來,《哪吒2》爆火的根本原因在于哪吒形象的傳統文化基因與現代動漫語匯的高度契合,實現了動漫藝術的人文蘊含與科技賦能的統一。而要打破部分自媒體對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爺成魔不成仙”的豪邁格言的戲仿炒作,轉而深掘影片中蘊含著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制作與傳播的現代性生成機制,專業的文藝評論不能缺席,如此才能提升體現中華文明標識的藝術作品、藝術形象的普遍性內涵,實現中華文明在跨文明傳播中的本源性、敞開性和對話性。
中國評協理事、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長期致力于對網絡文學的研究,他深刻體會到,從《盤龍》《詭秘之主》等網絡小說在海外廣受追捧,到《瑯琊榜》《甄嬛傳》等網絡文學改編的電視劇在海外熱播,網絡文學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創新了中華文明標識的傳播方式。“《黑神話:悟空》和《哪吒2》的爆火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構建中華文明標識,應該也必須借助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短劇等新興文藝形式,如此才能為中華文明標識注入新的活力,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同。”
對于技術與藝術的關系,中國評協理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蕭放表示:“我們的文明符號一定不是純技術的設計,是以民族文化內涵為核心要素,以民族藝術審美為形式,讓中華文化的持有者、傳承者覺得這是我們的文明標識,這才是真正的民族文明符號標識,也是中華民族形象的具體化。”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記者 | 王麗
編輯 | 王麗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