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2025年,代表中國藥企參與全球競爭的“四駕馬車”已經形成新的格局——恒瑞遙遙領先,中生制藥、石藥優勢顯著,百濟神州成新客。
撰文| Erin
僅過去一年時間,全球醫藥研發格局已發生劇變。
根據國際知名咨詢機構Citeline發布的《2025年醫藥研發年度回顧》,在這份囊括全球6823家制藥公司的報告中,Citeline評選出了全球TOP25管線規模藥企。輝瑞以271項管線超越曾經的“王者”羅氏、諾華,摘得桂冠,坐穩“宇宙大藥廠”之位。
雖然與往年一樣,有4家中國藥企上榜,但前十中并未有中國藥企的身影,制藥“一哥”恒瑞僅排位第13,曾在榜單中的復星今年無奈落榜。
不過,也有好消息誕生,百濟神州以第25位躋身成新客,石藥由第24名躍升至第19名。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制藥企業的自研管線遙遙領先,甚至遠超艾伯維、武田等MNC。
另一大顯著趨勢是,MNC的研發投入在強勢回歸,自研管線比例顯著增長。但不能忽視的是,小型Biotech貢獻的創新藥管線占比仍在攀升。由此看到,2025年應依然是Biotech賣 “青苗”,MNC們為儲備彈藥繼續大手筆并購/BD的一年。
01
“新四駕馬車”誕生,恒瑞遙遙領先,百濟成新客
報告顯示,中國的新藥研發再次領銜全球,以1218家制藥公司、7032項在研管線數量和29.5%的占比,成為全球新藥研發管線貢獻量第二的國家,僅次于美國。不僅如此,從增速角度來看,2024年,中國新增了1495種新藥候選物,雖然略低于美國的1683種,但增長勢頭明顯強勁。
而在這1218家制藥公司中,頭部制藥公司的研發競爭力持續攀升。
今年進入全球TOP25管線規模的制藥公司中,有4家來自中國,分別是恒瑞、中生制藥、石藥、百濟。這四家藥企也共同構筑起中國創新藥企參與全球競爭的新“四駕馬車”。
其中,恒瑞眾望所歸,雖然排名上從第8位滑落到第13位,但仍是榜單中排名最靠前的中國藥企,其自研管線數量也猛增30項,在全球僅次于輝瑞;另外,中生制藥仍保持原有位次,石藥集團由第24名躍升至第19名,百濟神州也成為了榜單新客。遺憾的是,復星今年并未進入TOP25陣營。
自主創新能力的質變式提升,已成為中國制藥企業在全球最顯著的競爭優勢。從Pharmaprojects所統計的數據來看,對比上年同期,TOP25陣營中恒瑞以絕對優勢(163項)領跑自研管線榜單,中生制藥(104項)與石藥集團(84項)同樣表現亮眼,其自主研發規模甚至已超越艾伯維、武田等跨國制藥巨頭。
這種創新實力的躍升在財務數據中也得到充分展現:恒瑞2024年報披露未來三年將有47項創新成果上市,其中,2025-2027年分別預計上市項目11項、13項和23項,覆蓋腫瘤、代謝及心血管疾病、免疫和呼吸系統疾病等治療領域,包括HER2 ADC、GLP-1藥物等重磅產品。更引人注目的是,恒瑞自主研發的Lp(a)口服小分子藥物HRS-5346雖處II期臨床,但獲得了默沙東高達2億美元首付款及總額20億美元的授權協議。這標志著恒瑞的原創新藥項目受到了全球認可。
中生制藥的轉型成效同樣顯著,2024年創新藥收入首破百億達到120.6億元,占總營收比例攀升至41.8%。根據其戰略規劃,創新產品數量將從2024年的17個增至2025年的22個,預計到2027年將突破30個大關,形成每年約5個創新藥獲批的穩定產出節奏。
這種每年都有產品上市的確定性信息披露,也代表了中國頭部藥企開始進入創新成果的集中收獲期。
另外,國內創新藥行業突破性研發成果將在2025年AACR年會上集中爆發,90余家中國藥企將攜超200項研究亮相,尤其是在ADC、雙抗/多抗等前沿領域形成顯著優勢,這無疑是中國創新藥研發強大實力的展現。
百濟神州的EGFR/MET三抗BG-T187和4-1BB/GPC3雙抗BGB-B2033將在今年AACR上完成首秀。前者還是百濟神州入局三抗領域首個獲批臨床的產品。
石藥將攜帶兩款重磅產品亮相,分別是EGFR ADC SYS6010治療晚期實體瘤的I期研究入選口頭報告,CD20和CD47靶點雙融合蛋白 JMT601入選壁報。值得一提的是,SYS6010還是目前非小細胞肺癌領域進展最快的EGFR ADC之一,具有BIC潛力。
在TOP25陣營之外,中國醫藥創新的“第二梯隊”同樣呈現爆發式增長。華東醫藥以“自主+引進”的雙輪驅動模式實現驚人跨越,從國內第十躍居第五,其戰略布局涵蓋自免、代謝、ADC、CAR-T等熱門領域,特別是在GLP-1賽道構建了涵蓋口服小分子、雙靶點、長效三靶點的完整產品矩陣。三生制藥作為新晉者,也顯示出其多元管線布局已建立競爭優勢。
02
MNC集體爆發,輝瑞“殺進”榜首
MNC則顯示出了與往年幾乎完全相左的趨勢,不僅整體管線規模在擴張,似乎在過去一年間集體“發力”自研管線。
其中,輝瑞不僅憑借205到271項的爆發式增長奪得全球TOP25管線規模最大的MNC,其自研管線數量也是最高,達166項,一年增長了39項。
在輝瑞之后,羅氏和諾華仍然占據管線規模前三位置,AZ和賽諾菲則緊隨其后。值得注意的是,AZ、諾華、賽諾菲、BMS、禮來等跨國大藥企都集體呈現出超過30項自研管線的增長。
變動最大的是賽諾菲。一年時間,賽諾菲就從第10名躍升至第5名,總體管線增加了近100項。這離不開賽諾菲以Dupixent為支點,持續擴散優勢展開的研發布局:
如在自免和呼吸領域,賽諾菲構建起遞進式創新矩陣:IL-33單抗Itepekimab針對COPD已進入III期臨床,IL-4/IL-13雙抗lunsekimig在哮喘領域快速推進至II期臨床。
在血液腫瘤領域,BTK抑制劑tolebrutinib即將迎來FDA的PDUFA;蛋白降解藥物KT-474和口服BTK抑制劑rilzabrutinib的臨床進展同樣引人注目。
另外,賽諾菲還通過與Orano Med達成股權投資及獨家許可協議,聯合開發下一代放射性配體藥物。而17億美元收購Inhibrx Biosciences獲得的INBRX-101,則為其在罕見病領域開辟新戰場。
除了報告撰寫機構的數據計算方法變化帶來的影響外,MNC自研管線的逆勢增長,更多來自于他們研發投入的強勢回歸。
E藥經理人統計,全球營收TOP10藥企中,8家研發投入實現兩位數增長,艾伯維以67%的增幅領跑行業。即便面臨收入增長壓力,輝瑞也仍將研發強度維持在占營收比17%的高位,其“以研發換未來”的戰略決心可見一斑。這種投入產出效率的優化,使得MNC在保持規模優勢的同時,逐步在修復因專利懸崖等諸多因素導致的創新斷層。
而往年以優質自研管線取勝的羅氏,反而在今年自研管線增幅最小。其實從羅氏近期的動作中也可以明顯看出,羅氏似乎正在通過并購與BD的方式,找回曾經錯過的風口。例如在3月,羅氏宣布與丹麥制藥企業Zealand Pharma 簽訂獨家合作和許可協議,共同開發和商業化一款胰淀素類似物(Amylin)Petrelintide,合作潛在最高總金額達到53億美元,其中16.5億美元的預付款,創下2025年以來跨國藥企達成最高預付款交易記錄。不僅如此,羅氏還曾在2023年,花費總額約31億美元收購Carmot重回GLP-1賽道。
不過,雖然從數字上與往年的趨勢大相徑庭,但底層邏輯并未發生轉變,MNC仍然更偏向“價值創造”屬性的并購/BD,手握大筆資金在新興生物技術賽道率先搶位,在自主創新與生態整合間尋找平衡點。
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對于小型Biotech的并購/BD——作為MNC儲備彈藥,仍不會減少。因為從Citeline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僅手握1-2個核心研發管線的Biotech公司,在全球研發管線中仍然貢獻絕大部分,并且占比從18%升至了19.4%。
參考資料:Citeline《2025年醫藥研發年度回顧》
內容合作 :阿杰 130512351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