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可能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傣家姑娘舂制酸辣鍋底、漢服侍者托舉雕花食盒、現刮木姜子飛濺辛香、蛋糕出爐搖鈴作響…...
如今下館子,早已不止是 “吃飯”,二十號餐廳變身劇場,每道菜都是精心編排的演出。這場 “餐飲 + 表演” 風暴,如何改寫味蕾體驗?
01■
餐飲界的 “表演熱潮” 正不斷蔓延
從去年開始,不少品類為了出圈,開始選擇將菜系和表演進行融合。火鍋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 “現舂火鍋”,目前它在小紅書上已斬獲了 4 萬多篇筆記,而它的出圈靠的是它的“現舂表演”。
所謂 “現舂” 就是將各種食材倒入石臼中搗碎的過程,而 “現舂表演” 就是門店服務員身穿傣族服飾,將各式云南野佐料倒入石臼之中,現場掄杵舂搗搓揉,將佐料的酸、甜、辣、辛充分舂出,最后再倒入鍋中。
這種現場式沉浸表演,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打卡。有網友發帖說:“沖著這個現舂表演來的,本來以為就是個噱頭,沒想到味道也這么好”;還有粉絲說:“這種將菜系和表演融合的形式太新穎了”。
餐飲界的 “表演熱潮” 正不斷蔓延,除了火鍋在煙火氣中秀出絕活,烘焙行業也不甘示弱,紛紛亮出 “才藝”,用現場表演吸引食客目光。
不少烘焙門店打破傳統,將后廚搬到前廳,打造獨立透明操作間,把面包制作過程變成一場公開的 “手藝秀”。
廚師們在顧客面前,熟練地展示著和面、發酵、分割、整形、烘烤等完整工序,每一個動作都像是在精心雕琢藝術品,讓顧客親眼見證面團如何華麗變身成香氣四溢的面包。
在烘焙表演領域,窯烤面包品牌堪稱佼佼者,將現場展示做到極致。元野窯烤場用磚石窯爐、果木燃料,讓顧客見證面包成熟;一山壹爐主理人李眈眈每日與店員親手備料,待面包在柴窯烤好,戴厚手套開窯,金黃噴香的面包一出,感染力十足
除了這種現場制作的表演,烘焙行業還興起了 “按時表演”。芝士蛋糕品牌KUMO KUMO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店內,操作間的墻面上貼著各種瑞士卷的預計出爐時間表,精確標注著每種蛋糕的出爐時刻。
一旦蛋糕新鮮出爐,廚師便會準時搖響鈴鐺,清脆的鈴聲瞬間將儀式感拉滿。顧客們拿著號碼牌,有序排隊領取自己心儀的蛋糕。要是某款蛋糕提前售罄,時間表上也會及時更新標注,讓大家一目了然。
當餐飲界掀起 “表演熱”,云南菜系無疑是其中最亮眼的主角之一。以 “木姜子現刮儀式” 為例,這種將食材處理過程轉化為觀賞性表演的模式,徹底打破了傳統餐飲的服務邊界。
木姜子,作為西南地區特有的神奇植物,其根、果實、葉片均可入菜,獨特的香氣令人著迷。
從去年起,云南菜館紛紛將現刮木姜子打造成核心 “表演環節”。店員手持粗壯如木棍的木姜子根,手中小刀上下翻飛,將表層木屑細細刮落,精準撒入米線、酸湯或蘸水中。
操作時,他們口中還會念念有詞:“這根木頭里藏著云南 1200 種山野氣息,現刮現用才能鎖住揮發油。” 有時,餐廳還會補充冷知識:“木姜子根含有的檸檬烯是天然防腐劑,比人工香料更健康。”
云南菜的 “表演儀式” 遠不止木姜子現刮。野山菌火鍋推出 “盲盒” 玩法,服務員手持銀器 “試毒”,化身講解員科普菌菇特性,再將食材倒入銅鍋煮沸,還原古滇貴族用餐儀式;大理 “南澗跳菜” 更絕,服務員邊舞邊上菜,歌舞與美食交融,堪稱 “餐桌上的活態史詩”。
這場餐飲與表演的跨界融合已蔓延至日料、甜品、湘菜等領域。
網紅甜品 “拍碎玫瑰花”,店員遞上液氮糖漿玫瑰,顧客一拍,碎片灑落奶凍,化作浪漫視覺秀。 日料 “火焰拼盤”,師傅點燃可燃紙,火焰熄滅后精致料理亮相。 湘菜費大廚上辣椒炒肉時,服務員吆喝招牌詞并鞠躬,賦予家常菜儀式感。
在這場 “餐飲 + 表演” 的浪潮中,每一道菜都不再只是盤中餐,而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演出,一次舌尖與視覺的雙重狂歡。
旅游景點的餐館更是將表演融入用餐全程。北京 “宮宴” 打造 “文化美食劇場”,顧客預訂套餐后,專人伺候換上漢服、化上古妝。身著漢服的服務員以宮廷禮儀上菜,席間穿插《許仙白娘子》《蘇軾愛情故事》等短劇,演員化身 “皇子”“貴妃” 與顧客互動敬酒 。
02■
為啥餐飲品牌突然
集體愛上 “演” 這一出?
如今外出就餐,餐館 “表演” 愈發常見:火鍋店傣服服務員舂佐料,面包店前廳展示窯爐烤面包,云南菜現場刮木姜子根…… 為何餐飲品牌集體熱衷 “表演”?背后有這些原因
1、大家吃飯不再只圖 “吃飽”,更想 “吃個新鮮體驗
過去,餐廳靠 “口味好”“價格實惠” 就能留住顧客。但現在物質豐富了,Z世代成了消費主力,他們下館子可不只圖吃飽,更看重“體驗感”—— 得有看頭、玩頭、聊頭。
想當 “主角”,不愛被動。拍碎液氮玫瑰、親手刮木姜子根、跟著跳菜舞蹈,這些設計把顧客從 “等飯吃的人” 變成 “戲中人”,參與感直接拉滿。
壓力大,需要 “小確幸”。寫字樓旁看師傅開窯取面包,聞著麥香聽鈴鐺響;或是在餐廳等 KUMO KUMO 蛋糕搖鈴出爐,費大廚吆喝著上招牌菜 ——這些儀式感瞬間治愈打工人,情緒價值比吃飽更實在。
節奏快,儀式感成 “剛需”。現代人吃飯圖的不只是填飽肚子,一場能期待的 “美食小劇場”,會讓人覺得錢花得值。畢竟,誰不想在快節奏生活里,抓住這點 “好戲開場” 的小浪漫呢?
2、社交平臺火了,吃飯得 “好拍” 才能刷屏朋友圈
社交媒體崛起后,餐飲宣傳徹底拋棄 “燒錢投硬廣”“發傳單強塞信息” 的老路子,轉而將社交傳播作為核心戰場。
餐廳 “表演” 成了破圈利器 ——既讓顧客吃得開心,還能直接產出爆款素材,讓消費者自愿在朋友圈、抖音當 “自來水”。
視覺轟炸,自帶傳播基因。傣族姑娘穿傳統服飾舂火鍋佐料,石臼起落香氣四溢;漢服侍者端雕花食盒行宮廷禮儀;日料師傅點火瞬間照亮刺身拼盤……這些場景自帶 “異域濾鏡” 和戲劇感,隨手拍都能憑強視覺沖擊刷爆朋友圈。
制造反差,直擊獵奇心理。商場里磚石窯爐烤面包,果木煙火氣混著麥香;連鎖漢堡店現場刮木姜子根,山野氣息撞進都市快餐 ——“城市里的鄉野煙火”“快時尚里的慢手作”,精準戳中年輕人對小眾體驗的追求。
賦予故事,讓品牌會 “說話”。窯烤面包開窯講 “柴火鎖香”,云南菜刮木姜子科普 “一根藏千味”,這些表演不只是秀操作,更把 “新鮮手工”“地域文化” 揉進故事,讓品牌從菜單變成有溫度的記憶點。
3、餐飲競爭太激烈,“表演” 成突圍新招
現在開餐館太難了,同一條街上可能有三家火鍋店、兩家面包店,產品差不多,只能在 “體驗” 上拉開差距:
避開價格戰,靠 “體驗” 漲價。同樣賣火鍋,搞 “現舂表演” 的店比普通火鍋店客單價高;同樣賣蛋糕,KUMO KUMO 搖鈴取餐的儀式感,讓排隊都成了 “打卡項目”,比單純打折促銷更有吸引力。
透明化操作,讓顧客吃得放心。把后廚搬到前廳,現場揉面、刮木姜子、試毒野山菌,這些表演其實在 “無聲打廣告”—— 我們食材新鮮、制作干凈,比喊一萬句 “我們用真材實料” 更有說服力。
地域文化成了 “加分項”。云南菜用木姜子刮削、跳菜舞蹈賣地域風情;北京 “宮宴” 讓顧客穿漢服、看短劇,把文化體驗做成賣點。現在食客既要吃特色,更想沉浸式感受文化,表演正好精準切中需求。
03■
“表演” 的隱患:
別讓噱頭蓋過本質
雖然餐飲品牌上“餐桌表演秀”,確實可讓餐廳從“吃飯地”化身“小劇場”,為餐廳吸引不少流量,可這邊“表演”始終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別一面也隱藏著不少風險。
1、形式大于內容,成了 “一次性消費”
上述不少品類的 “表演秀” 雖華麗出圈,但口味呈現兩極分化。以現舂火鍋為例,“現場將食材搗碎融入各種野味佐料” 的形式確實吸睛,然而評價卻褒貶不一:贊揚者稱 “酸爽開胃,層次豐富”,但反感者認為 “鍋底越煮越酸,難以接受”。
這種對 “形式” 的過度側重,導致現舂火鍋目前僅能服務小眾客群 —— 其口味難以形成大眾吸引力,直接造成市場長期分散,多年來難有百店規模的品牌崛起。
再看某網紅甜品店,靠 “拍碎玫瑰花” 刷屏后,因 “過度表演” 和定價爭議陷入質疑。
有消費者調侃價格:“雞蛋 3 元,雞蛋 +‘儀式感’108 元”;還有網友擔憂安全性:“客人接觸液氮操作若發生意外,‘參與感’就變‘風險感’了……”;更有評論直言不諱:“花里胡哨有啥用?”
可見,餐飲的核心始終是 “好吃” 與 “性價比”,表演僅是加分項。若本末倒置,必然消耗消費者信任 —— 畢竟,脫離本質的 “戲” 再精彩,也難讓食客成為 “回頭客”。
2、成本飆升,性價比失衡,效率砍半
以宮廷類餐飲為例,其確實通過 “宮廷全過程表演” 吸引了無數年輕人,但其投入成本占比畸高:
一是場景依賴紅墻金瓦、全息投影、漢服妝造等 “穿越道具” 堆砌,裝修成本占總投入的 30%。 二是需配置化妝、表演等多類服務人員,人力成本直線上升。如杭州某店漢服妝造單次收費 200 元,卻需配備 10 名專職造型師,還不包括表演人員、廚師及常規服務人員的開支。
過高的成本導致不少宮廷類餐飲定價居高不下,單人套餐動輒 500 元以上,讓很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此外,過度側重表演還會導致消費流程失衡,拉低餐桌翻臺率。以部分宮廷主題餐廳為例,從換漢服、化古妝到席間短劇互動,一整套 “儀式” 耗時長達 2-3 小時,高峰時段顧客排隊等候時間久,而餐桌使用效率卻大幅下降。
還有如現舂火鍋以手工制作為特色,中間現舂制作流程相當繁瑣,很是耗時。一旦高峰時段消費者不得不長時間排隊等候 “舂制” 鍋底,平均等待時長甚至超過 30 分鐘。
因此,餐飲人引入 “表演” 時需把握三個核心:
一、品質為本,表演為翼。費大廚辣椒炒肉靠吆喝出圈,本質仍是菜品過硬。表演能引流,但留住顧客的關鍵永遠是口味與性價比。
二、精準控本,追求高性價比。無需大成本投入,像 KUMO KUMO 用鈴鐺提示蛋糕出爐,或費大廚服務員一句招牌吆喝,小設計就能強化記憶點,比堆砌場面更長效。
三、自然融入,拒絕刻意。烘焙透明后廚、云南菜現處理食材,這類與制作流程結合的表演更顯真實;反之,為博眼球設計的冗余環節易顯生硬。最佳表演,是讓顧客覺得 “這就是美食該有的呈現”。
結語:
餐飲業的“表演化”實質是從“販賣食物”轉向“販賣時間價值”——消費者愿意為沉浸其中的1小時支付溢價。未來的贏家或許是能平衡“戲劇性”與“真實性”的品牌。
作者 | 小貝
出品 | 餐飲O2O
餐飲O2O商學院4--6月課程表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加微canyinjun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