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腸鏡檢查,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害怕”和“抗拒”。一提起要做腸鏡,容易讓人聯想到尷尬、疼痛或者不適,加上網絡上流傳的各種“恐怖”體驗,讓不少人寧愿拖延也不愿主動去做。可實際上,腸鏡作為篩查結直腸癌的有效手段,它的價值和意義遠超大多數人的想象。正因如此,有院士曾鄭重提醒:只要做一次腸鏡,或許就能保障五年內不得腸癌。那為什么很多人還是如此害怕做腸鏡,這其中究竟有什么心理和現實上的障礙?又為什么醫生如此建議我們積極面對呢?
首先,大眾對腸鏡的恐懼往往源于對檢查過程的不了解和想象的放大。腸鏡需要將一根帶有攝像頭的軟管插入肛門,沿著直腸和結腸前進檢查。單是聽到描述,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羞恥”、“害怕被弄痛”、“感覺自己失去控制權”,甚至有些人會因為這種私密部位的操作,產生特別強烈的不適感。也有人聽說過腸鏡前的清腸準備非常難受,甚至比檢查本身還讓人頭疼。還有則擔心檢查過程中萬一出現意外,比如腸道損傷等。所有這些恐懼和擔憂往往被心理想象層層放大,逐漸演化成對腸鏡檢查的“本能抵抗”。
其次,社會環境和傳統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腸鏡的接受度。在中國,尤其是年紀較大的群體,容易談“癌”色變,總覺得“惹不起還躲得起”。很多老人甚至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極心理,覺得身體沒啥大礙就根本不怎么去體檢。再加上結直腸癌早期癥狀隱蔽,不容易讓患者有危機感,所以大家往往覺得沒有必要去做這么“麻煩”的檢查。一些人還存在僥幸心理,總認為癌癥“不會輪到我頭上”,這樣長期忽略體檢,腸道隱患就容易悄悄積累。
醫生建議我們積極做腸鏡,卻有著十分扎實的醫學依據。首先,結直腸癌在全球范圍內的發病率增長迅速。尤其在中國城市中,飲食結構西化、膳食纖維攝入減少、生活節奏加快,引發該病的人群越來越多。而結直腸癌最大的特點就是它通常由良性的腸道息肉逐步演變而來,整個過程可以長達5-10年。意思就是說,如果能在息肉階段及時發現并切除,完全可以把癌癥“扼殺在搖籃中”。腸鏡是目前唯一可以邊檢查、邊處理息肉的手段,這種“查治合一”的效果,是其它任何篩查方法都無法替代的。
更重要的是,腸鏡先進的鎮靜技術,讓“做腸鏡很痛苦”成為過去式。現代醫學中,越來越多醫院采用無痛腸鏡。有專業麻醉師的配合,患者整個過程幾乎沒有任何不適,大大減少了心理負擔。而腸鏡檢查一般只需20-30分鐘,絕大多數人當天即可恢復正常飲食和活動。而且,只要首次檢查結果正常,之后可以按照醫生建議,5年后再復查即可。換句話說,只要這一步邁出去,分辨一次腸道是否健康,就能為之后幾年大大降低患癌的風險,不必每年都重復同樣的焦慮。
其實,許多接受腸鏡的人,事后都會感慨“原來一點都不可怕”,只要正確認識并積極面對,腸鏡實在是一種性價比極高的健康投資。當然,沒有絕對的健康保證,但主動定期排查,遠強于被動等待疾病降臨。現實生活中,因為不愿做腸鏡而錯過腫瘤早診的人,正是讓人遺憾的例子。相反,那些聽從專家建議,主動發現并切除息肉、把風險扼殺的人,常常能遠離腸癌困擾。
腸鏡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理性面對自己的恐懼和偏見。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健康不是靠僥幸守住的。建議大家改變思維,少一點害羞、多一份理性,給健康多做一份保障。把腸鏡當作人生的體檢投資,也許就能擁有更安心的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健康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