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5年四川省第三批優秀非遺工坊公示名單出爐,綿陽市游仙區西蜀傳統刺繡工藝非遺工坊、安州區花廟土陶非遺工坊、平武縣套棗非遺工坊三家入選,入選數量全省第一。
下面請跟隨小編的腳步
一起了解一下這兩家非遺工坊吧
游仙區西蜀傳統刺繡工藝非遺工坊
西蜀傳統刺繡非遺工坊創辦于2007年,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小靜曾被評為“四川省民間藝術(蜀繡)優秀傳承人”并被游仙區委區政府授予“游仙工匠”稱號。工坊現已培訓5名蜀繡傳承人并開設了蜀繡技藝培訓班,積極吸納留守婦女、殘疾人群,為她們提供了靈活就業機會。為打響工坊知名度,西蜀傳統刺繡非遺工坊積極參與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并多地舉辦蜀繡作品展覽,激發了公眾對蜀繡這一非遺項目的關注和熱愛,為蜀繡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安州區花廟土陶非遺工坊
安州區花廟土陶非遺工坊創辦于1988年,由該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綿鄧忠華牽頭,傳幫帶50余名土陶技藝傳承人。工坊堅持“傳承人+工廠+學校”模式,注重陶藝燒制工藝創新和宣傳推廣活動。2019年花廟陶業投資500萬元改良燒制工序,成功將年產量提升到100萬件,帶動新增就業崗位20余人。2020年至2023年期間,爭取資金170萬元修建打造花廟陶業展示廳并陶藝體驗館一處。深入開展非遺進景區活動,在羅浮山溫泉小鎮設立陶藝體驗館一處,充分帶動陶藝制作、燒制等非遺體驗經濟。
平武縣套棗非遺工坊
平武縣套棗非遺工坊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力菊牽頭,建有平武套棗非遺工坊1處,套棗技能大師工作室1處,平武套棗制作工藝傳習所1處,先后教學人數6000余人,培養套棗制作高級技師25人,帶動萬余名婦女、農民工居家靈活就業,人均增收2萬余元。工坊堅持“非遺+旅游”的發展模式,開設套棗制作體驗項目,累計接待游客百萬余人次。工坊被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市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平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平武縣扶貧車間”、“四川省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基地”等榮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