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德在那不勒斯孔子學院書法課和同學們合影。受訪者供圖
唐懿德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書法作品。受訪者供圖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樊星 記者 李媛媛
在“夢想”這個看似遙遠的概念尚未清晰之前,唐毅德選擇先邁出腳步。
而當真正踏上這條道路時,他發現自己逐漸愛上了這個職業。這條路,他摸索著走了4年:用一支毛筆、兩門語言,在赤道幾內亞和意大利兩地,完成了兩次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
憑借書法特長,唐懿德在意大利東方大學孔子學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授書法課。
一開始,學生們的橫豎撇捺寫得并不理想,唐懿德采用“題海戰術”幫他們一點點突破瓶頸,不斷練習,從剛開始他銳評學生寫得“不是個字兒”能到最后結課時變得“像模像樣”。
“毛筆字講究心性、耐心,學生容易覺得無聊”,他在備課上花了不少心思。由于資源有限,為了避免墨水浪費,都是用筆蘸水在水洗布上寫。幾次課后,他會拿出墨水讓學生們寫春聯,“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幫他們減緩一些倦怠感”。
中文課程類似“興趣班”的性質,在非必修課的語言課堂上,“經常有上到最后學生沒了”。為了留住學生,唐懿德非常注重游戲性,減少枯燥的語法講解,把剪紙、書法等文化元素融入進去。
除了在孔子學院任教,唐懿德的每個周五總是奔波在車程中,他需要前往阿維利諾的一所偏遠教學點授課。那里地處山坳,學生幾乎不懂英語,而他只能靠自學來的意大利語交流。
這樣的語言困境,早在他前往非洲赤道幾內亞做志愿者時就深有體會。去之前,他天真地以為“英語總能溝通”,結果第一節課就遭遇了“完全尬場”——當地英語并不通行,幸好一位會說一點英語的學生臨時充當翻譯,才勉強完成了教學。這段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陰影”。
于是,在前往意大利前,他提前自學了5個月的意大利語。在他看來,“摸清學生母語的特點,才能讓漢語教學更有效”。
在前往教學點前,他心中曾充滿忐忑。這所學校類似國內的職業高中,起初,他擔心學生們對非興趣課程缺乏熱情,甚至預設了“不愛學習”的刻板印象,生怕會面臨課堂效率低下、紀律松散等困境。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的純真勁消解了他這份擔憂。在這里,語言是一份雙向的禮物,學生也教會了他很多,他尤其記得那些充滿活力的瞬間。“意大利語有一個特點,就是手勢很豐富”,唐懿德說,學生們教他學會了“好吃”“討厭”等有趣的手勢表達。
“中文學習的意義是無法量化的。”唐懿德表示,曾經在赤道幾內亞任教時,他希望帶給學生的是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比如帶去希望、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想告訴他們有機會觸摸到外面的世界,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自己的國家”。
在意大利任教時,他希望讓學生們了解“真正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并在他們心中種下一個文化的“種子”。
關于未來,盡管他正回國準備畢業,但心中已有了新的期待。他希望下一次能以一名正式公派教師的身份走出國門,“不僅享受作為一名教師的成長過程,更希望能成為一名真正的中國文化傳播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