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之道,貴在取舍。中國山水畫中的上乘之作不僅是自然之景,更是文化之境。4月26日,“刪繁就簡開新境:廣州藝術博物院藏黃般若山水作品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開幕,展覽以廣東現代著名畫家黃般若的50余件(套)山水畫精品,呈現他從早年師古、化古至晚年棄古,從傳統中探索創新的藝術成就。
既有傳統文人寫意畫的美學特質,又具現代筆墨趣味
黃般若(1901—1968),名鑒波,字般若,號萬千,別署波若,廣東東莞人,為廣東現代畫壇重要畫家之一。他少年時代受潘達微、黃少梅等前輩影響開始習畫。花鳥、人物、山水兼善。1923年,與潘致中等組織“癸亥合作畫社”。1925年,該社擴充為“國畫研究會”,他為該會骨干成員。1927年,以一支健筆與嶺南畫派畫家方人定等展開論爭,時稱“方黃之爭”,對現代廣東美術影響深遠。
早年的黃般若,作品以花鳥、人物為主,其觀音、羅漢等佛像畫作最有成就,構圖新穎,別具禪意。1949年移居香港后,他開始專攻山水,特別是以香港的海港漁村為描繪對象。他揚棄前人畫法,觀照自然,以簡練概括的筆墨描繪物象,探尋似與不似之間的現代表達。其作品形神兼備,既具有傳統文人寫意畫的美學特質,又流淌著充滿音樂節奏感的現代筆墨趣味。
《仿明人山水圖冊》 黃般若 20世紀20—40年代作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別出新天,畫里尋山水之道
據悉,展覽圍繞黃般若晚年山水的特點——“刪繁就簡開新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傳統之根:黃般若的仿古山水作品”,展出黃般若摹習古代畫家的仿古山水作品。作為國畫研究會的骨干成員,黃般若終其一生,對傳統的優越性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他雅好收藏鑒別,刻苦專研古畫,朝夕相對,傳移摹寫,打下了扎實的傳統基礎。即使在中晚年,偶然遇到他認可的古畫,也會摹寫一本。明代陳洪綬、清代石濤、華嵒,無疑是他最喜歡摹習的對象。他的仿古山水作品,師古而不泥古,得古人筆意意趣的同時又有自己的面貌,善于借助古法發展自己的表現力。
《仿明人山水圖冊》 黃般若 20世紀20—40年代作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展覽第二部分為“寫生寫意:黃般若的實景山水作品”,展出黃般若晚年獨具特色的山水寫生作品。晚年的黃般若山水作品盡棄古法,別出新天。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先后陪同張大千、黃賓虹在香港寫生,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傳統中國畫寫生觀念影響至深。定居香港后,他的足跡遍及港九新界和離島,以香港景物入畫。同時多次應邀回內地觀光寫生、參加藝術座談。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江蘇的國畫家們在努力探索如何用新的筆墨和形式表現“山河新貌”,而身處香港的黃般若也在思考如何創新、如何表現實景山水。這一時期他的山水畫作,用筆簡括,潑墨淋漓,畫風清新靈動,以極具個人特點和現代觀念的繪畫語言,重新闡釋文人寫意山水畫。
《香港仔圖》黃般若 20世紀50—60年代作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水上人家》 黃般若 1960年作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展訊——
“刪繁就簡開新境:廣州藝術博物院藏黃般若山水作品展”
時間:4月26日—6月29日
地點: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三樓4、5號館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何夢怡 通訊員 穗藝博宣
圖片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