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夜郎遺蹤——尋找《史記》中的古國”特展將在長沙博物館特展二廳啟幕。這個因成語“夜郎自大”而聞名卻又充滿謎團的神秘古國,首次以180件(套)珍貴文物與重要考古成果的形式在湖南集中亮相。本次展覽由長沙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主辦,長沙博物館和貴州省博物館、黔西南州博物館、赫章縣文體廣電旅游局聯合承辦。
△展覽海報
由于夜郎本身沒有文字史料,有關夜郎的漢文獻記載也僅存只言片語,加上其都邑遺址和高等級貴族墓葬至今尚未明確發現,這個神秘古國的眾多歷史謎題仍然等待著被解開。
本次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循序漸進地展開探索:第一單元“源遠流長——先夜郎時期青銅文明之光”聚焦貴州地區早期青銅文化的萌芽。畢節青場遺址出土的鑄造青銅器石范、雞公山遺址的碳化稻谷與祭祀遺存等珍貴發現,為探尋夜郎文化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第二單元“古國尋蹤——夜郎考古重要發現”,通過解讀赫章可樂遺址、威寧中水遺址、普安銅鼓山遺址群等貴州地區與夜郎文化密切相關的代表性遺存,試圖還原夜郎古國的社會圖景。第三單元“自成一格——獨特的文化面貌”,集中展出大量考古出土的珍貴文物,再現了夜郎時期本地族群“套頭而葬”“魋結愛美”“崇兵尚武”等獨具一格的文化特點和審美觀念。第四單元“融入華夏——夜郎族群的歸宿”,講述夜郎從獨立古國到納入漢王朝郡縣體系的歷史進程。通過漢代犍為郡、牂柯郡的設立,以及中原移民帶來的先進技術、工具和勞動力,揭示夜郎與漢文化的深度融合。
△展廳現場
展覽亮點紛呈,有不少極具代表性和觀賞價值的文物精品。觀眾既可以看到銅鼓、羊角鈕鐘等中原地區少見的青銅樂器,也可以看到造型別致的銅鉞、銅扣飾、銅帶鉤等各種青銅器物。如威寧中水出土的鏤獅銅帶鉤,這件具有濃厚滇文化特征的文物,生動反映了絲綢之路開通后西域文化對西南夷地區的影響。赫章可樂遺址發現的套頭葬實物,則直觀呈現了夜郎獨特的喪葬習俗。
△展出文物
執行策展人孫田介紹:“夜郎的‘神秘’恰恰說明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本次展覽作為長沙博物館中華文明特展系列的重要篇章,通過系統梳理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展現了當前學界對夜郎文化的最新認識。這些珍貴文物不僅印證了夜郎在西南地區的歷史地位,更生動反映了其與周邊文化的交流互鑒。我們希望通過展覽讓觀眾理解,考古并非遙不可及的學問——每一件陶片、銅器的背后,都凝聚著幾代考古人在田野中的堅守與智慧。”
長沙博物館館長周慧雯指出:“本次展覽是湘黔兩省文博機構深化合作的重要成果。夜郎文化作為西南地區具有鮮明特色的古代文化遺存,其研究價值不僅在于為我們理解古代邊疆與中原文化互動提供了重要窗口,更在于它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下的文化多樣性。雖然目前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但每一件文物都是拼合這段歷史的重要碎片。”
周慧雯表示:“長沙博物館始終秉持‘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的理念,致力于構建區域文化交流平臺。我們期待通過這樣的展覽,讓觀眾在感受夜郎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從而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不同地域文化的對話與融合。”
此外,長沙博物館在展期內計劃推出面向青少年的夜郎手工坊系列教育活動、夜郎主題的湘城講壇系列講座,感興趣的公眾可關注長沙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了解活動動態,報名參加。本次展覽將免費開放至2025年6月29日(逢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市民朋友可提前在“長沙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線上預約入館參觀。
瀟湘晨報記者劉婷 通訊員李韻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