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國之本,國家想要發達興旺,離不開教育。我國又是發展中國家,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非常重視教育。
因此,很多的學生不得不走題海戰術,為了考上好大學,有更好的發展,埋頭苦學。
然而,我們的課程設置真的合理嗎?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表示: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課程,重解題,輕解決問題,這個情況沒有改變。
我們課程內容陳舊,我們的理科課程落后世界70年,大量都是200年以前的知識。
而且我們學校經常用非科學的方法來教授科學。
比如說,講實驗而不是做實驗。科創能力是童子功,過了高中階段,再想在科創方面有所建樹,是非常難的。
確實是,非常贊同,終于說了實話等留言,刷滿屏。
還有網友留言說,確實需要改變了,畢竟掃盲任務已經完成了。
我國基數大,人口眾多,之前的課程有一部分掃盲的作用,畢竟要提升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就要讓更多的人接受基礎教育。
根據相關報道,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文盲率,已經降至了百分之二點多。
如今,科技產業進一步升級,如果還拿之前的課本教授新知識,未免缺乏創新性。
有網友就指出,學的科目太多,沒有精力思考怎么用。教材設置不合理,小初高不銜接。
還有網友說,學校課程落后,不是一天兩天了,學校里學的,社會上都淘汰了。
一位網友不認同這樣的觀點,認為我國的教育培養出了很多實干的工程師、科學家。為國家進步做出了貢重要貢獻,不要妄自菲薄。
一位網友評論的意思,更接近于館長的真實意思:他說,我們把大量時間精力去學習前人已經論證過的知識,而真正需要突破的前端高端,卻是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領域。
是的,學習前面的知識沒有錯,只有打牢基礎才可能創新。
但問題是,很多初高中的孩子,學物理、化學、生物,都是坐在教室里聽,幾乎沒有動手的機會,更不要說什么創新能力了,這樣怎么有創新?
前人的理論應該學而且必須學,那是基礎,是地基,但是我們要與時俱進,把最前沿的知識也教給學生們,而且要強化他們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選出真正優秀的人才,不是嗎?
很多家長,也給出了有力回應。
我孩子所在的小學,就進行了一次研學活動,到地里看植物生長,參與勞作,去體驗去感受,這比坐在課堂里學那些知識,要有用得多,也深刻得多。
總之,是到了改革的時候了,希望我們的國家在教育上能夠加大力度,給孩子們多一些實驗創新的機會,真正為國家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
大家對此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