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重慶大學舉行第三期“科學讀書匯”沙龍活動,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教授應邀擔任主講嘉賓。來自重慶市級機關、文博單位、大中小學的50余位嘉賓參與活動,科普達人、重慶大學教授勾茜主持,現場交流氛圍熱烈。
重慶大學“科學讀書匯”第三期活動現場。唐宇 攝
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劍在致辭中表示,學校圍繞重慶市建設西部科普中心的戰略部署,通過建設科普基地、組建科普團隊、舉辦系列科普活動、出版《巖石揭秘》等科普書籍,構建多元化科普矩陣,全面提升科學傳播能力,助力創新人才培養與社會責任履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漢龍教授以《巖土文物微生物礦化修復技術開發與應用》為題作專題報告。作為環境巖土力學與防災減災工程領域權威專家,他詳細解析了微生物礦化修復技術的核心原理與研究進展,并列舉該技術在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土石壩、吹填造陸(島)及巖土文物保護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成果。其團隊開創性成果為全球文物保護提供了創新性解決方案,展現了“中國智慧”的科技力量。
活動特別設置院士對話環節,劉漢龍院士與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研究館石質文物保護修復首席技能專家陳卉麗展開交流。雙方聚焦巖土文物修復中的技術難點,探討文物保護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路徑,并就文物修復領域人才培養機制交換經驗。現場嘉賓圍繞修復技術未來趨勢、科研成果轉化等議題積極提問。
時值第30個世界讀書日,劉漢龍院士向現場師生推薦《科學家的圖書館》《巖石揭秘》兩部科普著作,倡導通過閱讀感知科學前沿、激發探索熱情。活動全程貫穿“科學家精神”傳承主線,彰顯里科技與文化融合的獨特魅力。
“科學讀書匯”由重慶大學科協與重慶大學出版社聯合打造,作為“科技工作者之家”實體化建設重點項目,以常態化、小規模、精品化模式搭建科技普及平臺,致力于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推動科技、教育、人才協同發展,為強國戰略注入高校力量。(中國日報重慶記者站 譚英姿 實習生 唐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