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工作是“國之大者”,對口支援新疆是黨中央賦予廣東的重大政治責任。近期,廣東省支援西藏新疆和對口合作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時指出,今年是決勝“十四五”、謀劃“十五五”的關鍵一年,也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做好今年的對口支援和對口合作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
初心不改,使命如磐。2025年是第十批廣東援疆干部人才進疆兩周年。兩年來,在粵新(兵團)兩省區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全體廣東援疆干部人才錨定“走在前列”的總目標,時刻牢記“進疆為什么、在疆干什么、離疆留什么”的使命,圍繞重點任務系統謀劃、精準發力,奮力書寫“進疆有目標、在疆有作為、離疆有成果”的亮麗答卷。
教學樓主體建筑已經封頂,室內外裝修,管網工程同步進行……疏附縣廣州新城完全中學施工現場,項目建設一派熱火朝天,確保今年秋季學期投入使用。這是廣東教育援疆的重點項目,已投入援疆資金2.2億元,預計新增學位3500個,并由廣東知名學校管理團隊進駐運營,力爭三年內打造成在喀什地區名列前茅,且兼具嶺南特色與援疆印記的完全中學。
疏附縣廣州新城完全中學效果圖。
大手筆投入、高水平建設、高質量運營……在受援地“從0到1”打造一所完全中學,這在本批次援疆省市中屬于開創性嘗試,也彰顯出廣東教育援疆工作的決心和氣魄。近年來,廣東援疆聯合廣東省教育廳等單位,在“十四五”教育援疆任務基礎上,推動廣東省新增出臺《廣東省教育援疆規劃》,實施項目141個,廣東省教育廳共選派支教教師及大學生1136人次,推動教育援疆從“輸血幫扶”向“造血強基”“活血提質”轉變。
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大力推進思政教育、國通語教育
在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校園面貌煥然一新。校道兩旁的長廊上,張貼著“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標語。“習爺爺的教導記心間”“聽習爺爺的話”等系列主題課程定期舉行。一到放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特色的社團活動火熱開展。武術、剪紙、廣繡、書法……孩子們遨游在中華文化的海洋里,不亦樂乎。
在廣東援疆支持下,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校園面貌不斷提升。
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是廣東援疆打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示范校,在校園建設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特色,并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協同發力,落實好立德樹人的任務。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去年獲評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廣東援疆教師為學生們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廣東教育援疆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突出思政教育立德樹人關鍵作用,深化思想浸潤,推動實現融心鑄魂。創新推出“行走式思政課”教育品牌,統籌推進研學實踐、陣地建設、課程開發與聯盟共建,聯合107所學校建成邊疆紅色文化長廊42處,開發胡楊精神系列精品課程23門,開展全學段思政教育聯盟跨區域教研12次。
在伽師縣第四中學,由廣東援疆教師創設的“周末餐桌故事”,成為學生家里的餐桌上“招牌菜”。一到周末,學生們從學校帶回一則簡短、意蘊深刻的故事,在餐桌上向家人分享,讓家長、孩子之間心貼得更近,也營造學說普通話的濃厚氛圍。
廣東援疆教師為新疆當地學生開展書法義教,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小餐桌”帶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實現“大變化”,這是廣東援疆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鮮活實踐。近年來,廣東援疆協調全省約800名大學生赴疆助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聯合華南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專題培訓達23場。累計開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傳統文化融合課程12門,創新詩詞鑒賞、古曲新唱等形式,以此為基礎打造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示范校2所。此外,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融入校園廣播、主題班會、社團活動全場景,使中小學普及率高達98.6%。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除了校園,更應走出社會,提升覆蓋面,讓各族群眾在練好聽說讀寫基本功的同時,向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拓展。廣東援疆強化社會協同,實施“銀齡之聲”誦讀工程,組織老年群體開展經典誦讀等活動47場,覆蓋6800人次。推動推普活動入戶、入廠、入場,讓援疆教師成為普通話的宣傳員、輔導員、示范員,構建教師引領、家庭參與、社區聯動的浸潤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網絡。
深化“造血式”教育幫扶
高水平打造師資人才隊伍
近日,南疆入春,春暖花開。廣東援疆教師、支教大學生猶如春日園丁,以精品課程為養分,呵護蓓蕾,以待邊疆繁花似錦、碩果累累。
新學期,在伽師縣書法義教實驗班里,學生們收到了嶄新的書法練習冊——《天天練?書寫小明星》寫字課程資源書籍,并根據要求規范,認真寫好漢字。這套書籍,由伽師縣教育局攜手廣東援疆駐伽師支教團,以伽師縣區榮炎書法名師工作室為紐帶,匯聚粵新教育專家名師,圍繞小學語文生字詞內容研發而成,更有效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參與編寫該書的廣東援疆教師區榮炎介紹,佛山市、伽師縣教育部門建立了“日對接、周教研”機制,積極組織各自的教育專家和名師參與。兩地112名專家開展60多次線上線下交流研討,共同探討寫字教育的最佳路徑,確保內容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粵新兩地教師共同研討備課。
精品教材與精品課程,是粵新兩地教師攜手互進的成果。廣東援疆駐兵團第三師支教團團長劉青介紹,兩地教師共同備課、交流教學經驗,線上相互實施教學活動的課題選定、教學實施、課后評議、總結與反思等環節,既豐富了受援地信息化課堂教學手段,又為新疆學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學習交流平臺。
師資是教育援疆工作的“牛鼻子”。在廣東省教育廳支持下,廣東援疆聚焦校長、班主任、骨干教師三類關鍵群體,實施“導師領航計劃”,組織126名廣東援疆教師與本地教師建立“成長共同體”,通過每日微教研、每周示范課等機制開展精準帶教,師徒結對400余人次;開展網絡教研6000余節,培養學科帶頭人58名、教學能手217名。依托“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開展幼兒園名書記名園長送教活動,面向受援地58位幼兒園書記、園長和80余位教學管理骨干開展專題講座和公開課14場,向受援地幼兒園輸入廣東先進的學前教育理念、科學的管理模式以及優質教學資源。推動南疆318所粵新中小學(幼兒園)建立結對幫扶關系,覆蓋師生超24萬人次。
廣東教師進疆送教。
除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在廣東援疆支持下,南疆高等教育發展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助力推動喀什大學獲批南疆地區首個教育學博士點、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院建成紡織服裝、機電技術兩個兵團級優質品牌專業。支持喀什大學與廣東醫科大學等12所高校簽訂戰略協議,聯合培養18名醫學專業人才。強化科研攻關支撐,共建南疆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聯合實驗室,開展重大疾病防控研究3項,申報民政部橫向合作課題8項。創新人才成長通道,選派喀什大學青年教師赴粵高校進修,形成“學科共建—師資互派—成果共享”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新疆當地教師到廣東交流進修。
堅持數字化、智慧化方向
推動校園環境設施迭代升級
在疏附縣廣州新城完全中學建設現場,項目建設如火如荼進行。這是廣東教育援疆的重點項目,目前已投入援疆資金2.2億元,總占地面積200多畝,建筑面積約7萬平方米,規劃建設教學樓4棟、學生宿舍樓4棟、實驗樓和綜合樓2棟以及食堂、報告廳、體育館等。建成后將面向喀什地區招生,預計可新增學位3500個,有效緩解初、高中入學高峰與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
此外,學校將建立“粵新協同、援受結合”的幫扶機制,由廣州優質學校托管,選派專業管理團隊進駐,力爭三年內打造成在喀什地區名列前茅,且兼具嶺南特色與援疆印記的完全中學。
廣東援疆在受援地校園打造了一批聲像圖書室。
在疏附縣第二中學,校園聲像圖書室已經投入使用,成為學生們玩耍學習的新去處。點擊觸摸屏、掃碼取書、人機交互……學生們沉浸在閱讀的海洋和科技的奧秘中。針對受援地教育信息化、數智化水平低下等問題,廣東援疆集中力量,為受援地幼兒園等學校建設11間總面積超3800平方米的聲像圖書室。
校園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是推動教育援疆工作的重要樞紐。廣東援疆實施“鄉村教育振興數字化行動”,為151所農村學校配備智慧教學設備,依托“雙融雙創”項目搭建教師協作平臺。此外,開發“粵教云”資源庫整合優質課程3000余課時,建成37間智能直播/錄播教室,探索“云端備課-在線授課-智能評課”全流程數字化教學,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邊疆精準輻射。
廣東援疆依托喀什技師學院打造新疆首個粵菜學院,以“粵菜師傅”
在喀什技師學院,廣東援疆支持建成自治區首個技工院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粵菜學院和雙創中心,并助力該校入選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支持受援地職業院校建成電商直播室、無人機實訓基地等6個產教融合平臺,打造自治區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此外,深化“訂單培養+跟崗實訓”雙向賦能,開設23個訂單班,選派175名師生赴粵跟崗學習,實現教學標準與企業需求無縫銜接。
喀什技師學院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上獲得的獎牌
廣東援疆以發展職業技能教育為支撐,突出產教融合拓寬南疆青少年成才路徑,深化建設高水平技師學院,推動實現融能育才。近年來,在廣東援疆支持下,受援職業院校獲國家級競賽獎19項、自治區級以上獎項113項。其中,喀什技師學院在自治區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中斬獲39個獎項,金牌12枚,在全疆技師學院排名第一。
來源:廣東援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