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巴特和達尼丁古樂團
約翰·巴特是世界頂尖的巴赫學者之一,同時也是享有盛譽的達尼丁古樂團的音樂總監以及格拉斯哥大學榮譽教授。無論是撰寫關于巴赫的學術專著,還是指揮充滿激情的清唱劇,他都以智慧與洞察力踐行著巴赫藝術的本真。
“我為什么要錄制十二平均律”
約翰·巴特《十二平均律》專輯
錄制 48 首前奏曲和賦格曲的想法在巴特的腦海中醞釀了十多年。在巴赫逝世 250 周年之際,鋼琴家安德拉斯·希夫在倫敦南岸中心舉辦了一系列獨奏音樂會,巴特為這些音樂會做了演前講座。
當巴特與希夫聊起他是如何保持練習的,希夫表示自己通常每天都會彈奏一冊《十二平均律》。巴特聽后便也開始效仿,這讓他手指的靈活性和頭腦的敏銳度都得以保持。舒曼曾將這種練習比作“每日的食糧”。
此外,達尼丁近年來取得的成功所積累的成就,也激勵著巴特錄制這樣一張專輯。巴特表示:“與杰出的器樂演奏家合作演出,讓我潛移默化地產生了更多演奏的欲望。我常常在想,‘天哪,我必須演奏得像這些音樂家一樣出色,否則他們怎么會聽從我的指揮呢?’”對于這樣一位在學術領域聲譽卓著,而在演奏舞臺上并不頻繁露面的人來說,這種謙遜的態度實在令人欽佩。
如果說“學術”常被看作是枯燥或高不可攀的,那么約翰·巴特的演奏卻從未有一刻顯得“學術”。當他指揮巴赫的激情樂章時,觀眾會被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所吸引,每一個樂章都以扣人心弦的戲劇性推力過渡到下一個。這種節奏建立在堅實嚴謹的邏輯之上,但聽起來卻如同大地一般富有生機,仿佛與巴赫的音樂本質渾然一體。
“絢麗多彩的巴赫音樂”
席夫曾經提到,巴赫的音樂并非只有黑白兩色,而是像彩虹般絢麗多彩,每一種音調都與一種特定的顏色相對應。《十二平均律》以其48首前奏曲和賦格曲,為這種音樂與色彩之間的聯想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十二平均律》是巴赫為鍵盤樂器所作的兩套曲集,上冊大約在1722年于克滕完成,下冊則于1740年在萊比錫編纂而成。每一套曲集都包含24首前奏曲與賦格,涵蓋了24個大小調。每首前奏曲與賦格雖使用相同調性,但主題彼此獨立。前奏曲形式靈活自由,而賦格則充分展現了巴赫精湛的對位技巧。這兩套曲集不僅證明了十二平均律的優越性,還進一步鞏固了西方音樂中的大小調體系,堪稱巴赫鍵盤作品中的巔峰之作。
巴赫的創作過程并非一成不變,他總是反復打磨作品,從不滿足于僅完成一份樂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存在多個版本,這些版本在幾個世紀后的今天,為音樂學研究帶來了無盡的樂趣和探索空間。
5月17日,約翰·巴特將首次登上廣州大劇院的舞臺,以羽管鍵琴演奏巴赫鍵盤音樂的巔峰之作——《十二平均律》上冊全集,這將是全國唯一一站的演出!在巴赫誕辰340周年之際,讓我們共同聆聽巴赫用音符編織的人類情感世界。
純粹系列
本真回響
約翰·巴特演繹巴赫《十二平均律》(上冊)
2025年5月17日(周六)19:30
廣州大劇院 實驗劇場
票價:180 280 380
雙人套票:680(380*2) 520(280*2)
(套票請按對應票檔張數下單,不再疊加會員折扣)
* 每人一券,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
* 演出票一經售出,不退不換,敬請留意。
識別二維碼選座購票
或許你還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