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近日,中國香港演員,TVB“御用惡人”彭皓鋒在社交網絡上自曝2023年7月確診直腸癌。彭皓鋒說,自己的母親之前也身患癌癥,“她做了放療、化療之后就受不了,就走了”,因此自己對于手術和放化療比較抗拒。他還表示,確診近兩年,到現在身體狀況也挺好,大家不用擔心。
彭皓鋒曾在某訪談節目中透露,在確診前,自己會頻繁拉肚子。當時醫生說腫瘤靠近肛門邊緣,如果要做手術,必須做人工造口,他不想讓自己的后半生過得如此痛苦,直接拒絕了手術。之后,他積極接受保守治療。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彭皓鋒也曾表示,自己之所以會患上直腸癌還是和生活作息有關系,年輕時忙于拍戲,經常有一頓沒一頓,作息、飲食都非常不規律。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的結直腸癌患者中大約60%為直腸癌,局部進展期(腫瘤已突破腸壁并侵犯周圍組織)直腸癌占比超七成。而根據腫瘤距離肛門的遠近,又可分為低位(<5cm)、中位(5~10cm)、高位(10~15cm)直腸癌,其中,低位直腸癌占比將近一半。
腫瘤距離肛門越近,保肛的難度就越大。當低位直腸癌患者不幸處于局部進展期,不利因素疊加,還有沒有可能保住肛門?
手術機器人
開展結直腸手術有優勢
小腸轉流支架解決腸造口問題
39歲的顧先生是個生意人,常年應酬,飲酒不斷,生活習慣不太好。同時,他還是個“老煙槍”,一天一包煙,煙齡已有20年。 前年冬天,因大便次數增加,顧先生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以下簡稱浙大邵逸夫醫院)肛腸外科就診。 檢查發現,距肛門5cm處,直腸腫瘤幾乎撐滿腸腔,直徑近4cm,腸鏡無法通過。
由于顧先生的腫瘤位置較低,且處于局部進展期,直接手術不是首選方案。經過多學科討論(MDT),決定先進行降期治療——1次放療+2次化療后,腫瘤明顯退縮,可以進行手術。
“針對低位直腸癌,由于盆腔空間狹小,邊上神經又多,就算依靠傳統腹腔鏡手術保住肛門,患者術后的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機器人手術恰恰是應對這一難題的有力武器。” 浙大邵逸夫醫院肛腸外科主任黃學鋒主任醫師 介紹,機器人手術術中視野立體、清晰,機器手臂靈活,能在狹小空間精細操作,這些優勢使得它在兼顧腫瘤根治和微創的同時,最大限度保留了臟器功能,顯著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肛門及臟器功能通過機器人手術是可以保住了,但顧先生還有一大顧慮:掛造口袋。原來,低位直腸癌術后為了保護吻合口、預防吻合口瘺,臨床上通常采用源自德國的“回腸造口術”來降低風險,3~6個月后再進行二次手術使造口回納,這一方法已在全球范圍內沿用了168年。但這種方式對有著社交需求的顧先生來講,難以接受。
浙大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教授 團隊創新發明的最新臨床成果——可崩解小腸轉流支架,正是針對性解決回腸造口問題的創新“利器”。黃學鋒解釋說,蔡氏小腸轉流支架很好地代替了“大便袋”,其中間設有隔膜,可以阻止腸內容物向下流動。在支架上方約15至20厘米的位置,放置蘑菇引流管,用于引流腸內容物,大約三周后,由特殊無害生物材料制成的可崩解支架自動降解,此時引流管和腹壁已經粘連形成竇道,把引流管拔除,腸液自然會流入大腸形成糞便,順利從肛門排出,無需進行二次手術。
有了機器人和小腸轉流支架的“護航”,讓顧先生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手術多了幾分坦然和踏實。
最終,由黃學鋒主刀,為顧先生成功實施了機器人手術及支架法腸轉流術。
目前,顧先生在定期隨訪中,情況平穩。
黃學鋒介紹,肛腸外科從成立之初一直秉承微創理念,同時強調針對患者的全程管理和長期療效,建立了從早期篩查、精準診斷到多學科綜合治療、微創手術及術后隨訪的全周期診療體系。
自2018年4月在全省范圍內率先開展機器人結直腸手術以來,科室相關手術量已達2200余例,其中,對于符合小腸轉流支架指征的患者來說,機器人手術配合支架“雙管齊下”,不僅實現了腫瘤根治和保肛目標,還顯著改善了術后長期生活質量。“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下手術效果,更要重視患者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生活質量,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的遠期預后。”黃學鋒表示,這種精準化、全程化的綜合治療模式,是科室一直堅持的發展方向。
以MDT為基石
制定個體化精細診療方案
中位生存期僅10個月的年輕患者
至今生存超9年
黃學鋒介紹,臨床中,結直腸癌患者首診即發現肝轉移的比例約為四分之一,其中,僅約15%的患者可以通過手術進行轉移灶的切除。而對于無法手術的患者來說,單純外科治療并不能解決問題,需要內科、影像、放療等多個學科的專家共策共力,為患者制定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過去的十多年間,肛腸外科每周四早上聯合多個科室進行MDT討論已成為“雷打不動”的慣例,無數患者因此獲益,劉女士便是其中之一。
劉女士體檢發現中高位直腸癌時才33歲,當時,她并沒有明顯癥狀表現,然而,檢查不僅發現了腫瘤,還發現了肝臟多發轉移灶,足足有8處。
第一次MDT討論后,大家一致認為原發灶可切除,但轉移灶暫時無法手術。對于肝轉移灶不可切除的結直腸癌患者來說,不進行的治療情況下,中位生存期僅10個月左右。
她還那么年輕,專家團隊更不可能輕言放棄。無數次MDT討論,治療方案不斷調整、優化,歷經術前輔助治療、手術、射頻消融、化療、免疫治療等一系列治療,自確診至今,劉女士已生存超過9年。作為復發高風險人群,劉女士目前雖仍在接受化療,但總體狀態良好。“從10個月到9年,離不開患者對我們的信任與配合,希望通過雙方的努力,不斷拉長生命的長度。”
“隨著分子靶向技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以及個體化細胞療法的飛速發展,結直腸癌的治療格局正經歷革命性轉型,逐步形成以基因組特征為導向的精準治療生態體系。”黃學鋒指出,“我們在持續推進腹腔鏡/機器人微創手術精細化的同時,還特別關注免疫治療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為此開展了多項臨床研究——免疫治療與標準放化療序貫應用、淋巴結豁免放療的放療模式等嘗試,旨在破解MSS型直腸癌免疫抑制屏障。此外,通過基因檢測技術實現腫瘤免疫微環境的動態監測,最終構建‘術前免疫調控+手術切除+術后動態監測’的三維治療范式,為不同分期的患者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張慧麗
通訊員 李文芳 樂小舟
編輯 陳筱妍
審核 毛迪 馮云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