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延伸到鄉村,從藝術課滲透到每一門學科。美育不是學生成長的“點綴”,而是教育的底色,如同水和空氣滋養學生的身心。
作者 | 本報記者 李 鵬 金 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配齊配好美育教師,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這些重要論述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簡稱《通知》),以“浸潤”作為深化學校美育改革的路徑與抓手,提出八大行動,構建起覆蓋教學、師資、實踐、評價的全鏈條改革框架,目標是到2027年全面提升美育課程教育教學質量,推動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文件發布后各地各校迅速行動,全國掀起“美育春風”。
春風化雨,催發春芽:甘肅省敦煌東街小學的“小飛天”舞動絲路古韻、湖南省張家界天門小學土家族木鼓敲響國家舞臺、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小學學生將家鄉山水畫在紙上與心間……“美育浸潤行動”從政策文本走入課堂,從城市延伸到鄉村,從藝術課滲透到每一門學科。美育不是學生成長的“點綴”,而是教育的底色,如同水和空氣滋養學生的身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華山中學合唱團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中國風”(孫楠/供圖)
抓住主渠道,深化美育教學改革
課堂是美育浸潤行動落地、推進的主渠道。《通知》指出,要構建完善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協同推進的美育課程體系,遵循美育特點,突出價值塑造。2024年,全國學校美育工作推進會也強調,要抓住深化美育教學改革這一“主渠道”,著力打造藝術課程、活力課堂。
課程是激發課堂活力的發動機。教育部體衛藝司組織編寫覆蓋基礎教育各學科、全學段的“學科美育浸潤教學指引叢書”,組織召開叢書編寫專家研討會,創新學科美育工作思路,以美育為支點促進學科融合,帶動提升教師全員美育素養,激發基礎教育教學新動能。
這種頂層設計的智慧,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具象化呈現。學校積極探索“美育+思政”育人新模式,開展紅色主題藝術實踐專項活動。學校組建“金帆合唱團”,以合唱為載體開展思政教育,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學校以“唱歲月情懷,歌時代華章”為主題舉辦大型合唱公開課,精心挑選四個時代的15首紅色經典歌曲,讓“紅色美育”在校園落地生根。
美育與科學教育融合,讓科學之花愈發鮮艷。“化學課為什么不能講《紅樓夢》?”在江蘇南菁高級中學的化學實驗室,教師張靜慧用茜草染色的原理串聯起《紅樓夢》中石榴裙的文學意象。當學生發現草木灰的堿性特質能固色時,有人驚喜地說:“科學與藝術竟是一體兩面!”
這種打破學科壁壘的探索正在成為各地學校的“常態”。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創辦“拾光花燈”藝術實踐工作坊,開發“拾光花燈”三階課程,整合語文詩詞、數學結構、科學光影等元素創新“花燈+”跨學科課程。浙江省杭州市鳳凰小學將美育與體育融合,設計“鳳鳴”課程體系,挖掘籃球運動中的美育元素。遼寧省沈陽市鐵西區啟工二校的創意節目《最后一球》集中展現了遼寧省全面推進學校體育美育融合發展的教育思路。湖北省遠安縣特殊教育學校提出“最好的畫布是大地,最美的顏料是汗水”,將美育與勞動教育融合,把美術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用色彩與汗水治愈學生的身心。
教育數字化浪潮翻涌,為美育教學改革注入新的動力。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華中路第三小學將美術課程與信息技術學科融合,利用安徽省博物院的線上虛擬徽州展廳項目,讓學生線上參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建筑,幫助學生解讀徽派建筑的藝術特征,引導學生拿起畫筆記錄自己喜歡的建筑,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字素養能力,也提高了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給美育插上數字化的翅膀。目前,康巴什教育云平臺上的美育資源包已積累3.2萬件數字展品,線上音樂廳、VR美術館訪問量突破50萬人次。更有新意的是“家校美育共同體”建設——通過AI分析學生音樂、繪畫作品生成個性化美育方案,家長手機端接收“家庭美育任務卡”,使學校美育向家庭場景精準延伸。這種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讓康巴什區中小學生藝術素養達標率3年提升37個百分點。
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霞陽小學學生用“草木染”演繹自然與美的邂逅 (李云禧/供圖)
抓住關鍵點,提升教師美育素養
教師的美育素養是學校美育質量的托底保障。“以美育浸潤教師”是美育浸潤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知》強調,要配齊配好美育教師,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各學科教師的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
教育部高度重視美育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通過一系列舉措提升教師的美育素養,尤其是加大了對鄉村美育教師的幫扶力度。
教育部還將美育納入教育系統領導干部和教師培訓計劃,舉辦了多期美育浸潤行動領導干部研討班。2024年,4期研討班覆蓋各省份教育系統領導干部400余人。在研討班中,權威專家的理論報告讓學員對美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沉浸式藝術體驗讓他們親身感受到藝術的魅力;交互式研討交流促進了經驗分享與思想碰撞;多樣化藝術實踐則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通過這些活動,教育系統領導干部的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得到顯著提升。
各地各校也積極響應,通過組織開展骨干教師和管理干部培訓班、專題展覽等形式,提升教師的美育素養。河北、河南、福建等省份紛紛行動起來,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在師范類專業學生培養方面,不少高校積極探索,將美育課程納入人文素養課程體系。東北師范大學面向非藝術類師范生開設綜合藝術實踐類課程,涵蓋音樂、舞蹈、美術、戲劇4個藝術門類,從源頭上提升未來教師的美育素養。
教育部持續舉辦全國藝術教育類學生和教師基本功展示活動,為教師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廣東、廣西、四川等地也紛紛舉辦省級中小學校美育教師和高校音樂、美術教育專業師生基本功展示活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內蒙古自治區的“五位一體”音樂美育浸潤幫扶項目成效顯著。項目遴選成立大中小學美育名師工作室,組織藝術師生對鄉鎮及以下學校開展點對點支援送教下鄉活動。項目的實施不僅提升了鄉村美育教師的教學水平,還為鄉村學生帶來了優質的美育課程,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更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
美育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常抓不懈,涌現許多模范榜樣。在湖南省瀏陽市揚眉中學,音樂教師張湘江為鄉村美育事業默默奉獻。學校地處偏遠,曾經面臨樂器匱乏、師資短缺等困境,但張湘江沒有放棄,她四處奔走,說服專業樂團教師每周跨市支教,還積極爭取資源為學校組建了管樂團。在她的努力下,揚眉中學管樂團不斷發展壯大,多次在各級比賽中獲獎,多名學生憑借音樂特長考入音樂院校。張湘江用自己的行動為鄉村學生打開了藝術的大門,讓他們在音樂中找到自信和希望。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舉辦美育教師培訓超1200場,覆蓋教師50萬人次。在江南,南京市的教研團隊通過“大單元教學”“小樂器進課堂”等模式系統性提升教師美育素養;在西域,新疆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打造“藝心共鑄中華魂”品牌,將民族舞蹈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合。教師不再只是美育的實施者,也成了美的發現者和傳播者。
重慶彭水實施的教師“走教”模式為鄉村美育發展帶來了新契機。2022年,彭水從縣城優質學校選派39名音體美教師赴農村學校開展走教工作,有效解決了鄉村學校音體美教師短缺的問題。在走教教師的幫助下,彭水縣39所鄉村受援學校的藝術教育發生了顯著變化。以雙龍鄉小學校為例,在走教教師王寬的帶領下,全校學生的美術水平明顯提高,多名學生的作品在縣級、市級比賽中獲獎,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汾東學校的學子們,在校園藝術節的舞臺上朝著星彩瑤月,逐夢前行!(李永飛/供圖)
抓住放大器,營造校園美育文化
美在融合,育在浸潤。文化是“浸潤”的載體。《通知》強調,要營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把美育融入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育浸潤行動開展以來,各地各校大力推進常態化開展面向人人的美育實踐活動,營造美育文化氛圍,創新開展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擴大活動參與面和普及面,形成“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的局面。
2024年6月,教育部在湖北襄陽舉辦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300余所高校的1.1萬名師生參加,舉行了聲樂、器樂、舞蹈等16場藝術表演,展出了92個藝術實踐工作坊和286件藝術作品,分享了93項優秀教學改革成果,惠及觀眾2.8萬人次,網絡點擊量2.5億人次,成為歷屆大藝展中師生參與度最高、獲得感最強、影響力最大的一屆,實現了“辦好一個展,提升一座城”的目標。
2024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舉辦全國第八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的通知》,以“綻放藝術風采、激發強國力量”為主題,以各校(縣市)、省級集中展演和全國現場展演三階段推進,通過建立從國家、省、市、區、學校全鏈條的垂直網絡技術平臺,形成“校校有活動、人人都參加”的局面,全國15.6萬所中小學校組織了校級展演并報送活動情況,32個省份均組織開展省級展演。據了解,全國第八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現場展演將于2025年4月25日在湖南長沙舉行。
同時,教育部牽頭會同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持續開展2024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組織優秀國家級和地方專業藝術院團、部分高校赴各地學校演出優秀藝術劇目42場次,帶動省級演出500余場次,涵蓋話劇、舞劇、戲曲、交響樂、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等形式,結合舉辦藝術講堂、作品導講等指導學生藝術社團開展實踐活動;指導江西省教育廳、景德鎮市人民政府成功舉辦全國大學生陶藝作品展;指導北京舞蹈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組織藝術教育展示交流。會同中宣部等組織開展“童聲里的中國”兒童歌曲創作推廣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絕佳抓手。《通知》指出,持續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和傳承基地建設,制定完善建設標準,推出一批典型案例和文化資源。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的非遺課程群,從教師興趣發展成系統化傳承體系。“用評書講京劇的美術老師”吳荻用驚堂木敲開《西游記》的文學課堂;漢服社團指導教師何志攀帶領學生從服飾考據走向禮儀研習。“非遺不是博物館的化石,而是活著的文化基因。”學校語文教師李荔萍表示。如今,學校開發的“華夏有衣”“華夏禮儀”等課程已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選修課資源。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文藝二校以重要文物回歸祖國懷抱為主題創編《萬里歸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通知》還鼓勵各地各校充分利用校內各種平臺,特別是櫥窗、展示屏、校園廣播、電視臺、校園網等打造校園文化藝術展示空間。山東省滕州市濱湖鎮古村民族小學充分利用微山湖的自然資源,將生態環保教育融入美育,推進五育融合。學校實施“和美校園”生態建設工程,建設了荷美廣場、濕地博物館等校園文化景點,讓校園的一草一木都成為育人的載體。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態文化的熏陶,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通過美育浸潤行動,城鄉美育教育差距正在逐漸消弭。在湖南省溆浦縣北斗溪鎮學校,前來支教的長沙市芙蓉區育英第二小學教師李曉云發起“田間勞動音樂會”,將京劇臉譜繪畫與插秧勞作結合,并募捐200余件樂器組建“班級樂隊”。4年來,千余名鄉村學生登上湖南省音樂廳的舞臺,長沙學子則通過“手拉手”活動走進稻田采風。“美育不該有城鄉界限。”李曉云說。
美的教育,從文化中走來,終將照亮未來。當西安市鐵一中的師生交響樂團奏響《蘭花花主題隨想》,拉著大提琴的少年明白了爺爺哼唱的陜北調子里藏著怎樣的山河歲月時;當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第二中學京劇社團的學生發揚“一棵菜”的精神,用一折《貴妃醉酒》讓京劇這杯美酒在海河之畔散發出新時代的沁心醇香時;當深圳市鹽田區鹽港小學用“靈性音樂教育”呵護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時……我們看見教育最本真的模樣——它不急于用分數丈量成長,而是耐心等待每一粒種子在美的浸潤中破土而出。
美育浸潤行動帶來的不僅是課程的豐富和獎杯的累積,更是一場教育價值觀的深刻變革。我們相信,這場關于“美”與“育”的革命有助于讓生命回歸完整與豐盈。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