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第一場大仗,將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打響?幾天前,發生在印控克什米爾的一場槍擊案,將印巴這對宿敵,再一次推到了戰爭的風口浪尖上,槍擊案發后,正在沙特訪問的莫迪連夜回國。
隨后,印度對巴基斯坦大招連發,關閉口岸、暫停供水、驅逐外交官。
新德里的反應足夠快,但也有種說不出的奇怪,兇手沒抓到,事情也沒調查清楚,一上來就對巴基斯坦上強度,而且連巴基斯坦平民也不放過。
在印度采取的措施中,有一項值得關注,暫停執行《印度河河水資源條約》,不給巴基斯坦供水了。
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
要知道,此前印巴爆發軍事沖突的時候,印度尚且沒有對巴斷水,僅從這一點看,印度是有備而來,蓄意借助這場槍擊案把事情搞大,制造印巴沖突乃至全面戰爭。
正如巴基斯坦防長所說,印度正在發動一場“低強度戰爭”,可能引爆全面戰爭。
據環球網最新消息,24日晚印巴軍隊在克什米爾控制線沿線爆發小規模交火。
那么莫迪為何不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要讓局勢升級呢?主要原因多半是轉移國內矛盾。
印巴軍隊在克什米爾控制線沿線爆發小規模交火
受美國關稅戰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遠不如去年,日前印度央行副行長坦言,印度經濟有下行風險。
一旦經濟下行,印度的各種矛盾就會顯現,這是最令莫迪頭痛的事。
而此時一場對外戰爭,無疑是莫迪暫時掩蓋國內矛盾的最好辦法,正好玩一手順水推舟,利用槍擊案制造印巴沖突。
另外,莫迪需要一場對外戰爭,來塑造強勢政府的形象,鞏固他的執政基礎。
去年大選莫迪雖然贏了,但是相比前兩次,遙遙領先的優勢不復存在,執政黨所占的議會席位大幅下降,這敲響了警鐘。
印度總理莫迪
莫迪需要穩定執政根基,為接下來的執政道路掃清障礙,對外戰爭無疑見效最快。
除此之外,莫迪讓局勢升級制造對巴沖突,或許也有練兵的打算。
自從莫迪上臺以來,印度的軍事擴張明顯提速,而實戰才是檢驗軍隊戰斗力的唯一試金石。
或許在莫迪眼里,印巴軍隊戰斗力拉開了很大距離,他需要一場戰爭,來看看國防建設有沒有效果,順道測試一下印軍的抗壓能力,尤其是面臨中巴雙線作戰。
綜合這幾點看,在這場槍擊案后,印度對巴基斯坦采取的敵對措施,并沒有太多反制恐怖主義襲擊的成分在里面,擺明了是想把事情鬧大。
中國解放軍在邊境巡邏
印度已經在醞釀對巴沖突,即便沒有這場槍擊案,也會找其他借口開戰。
對中國來說,咱們要提防印巴局勢升級,畢竟這是咱們的鄰居,一旦演變成沖突,戰爭風險極有可能外溢到中印邊境。
還有印度的反應,也給咱們提了一個醒,巴基斯坦不是印度唯一針對的目標,眼下中印邊界沖突還沒有完全化解,風險依舊存在。
無論如何,解放軍對印度要多留個心眼。
延伸閱讀
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的帕哈爾加姆鎮突然爆發了一場血腥的“劇本殺”——一名槍手從山林中竄出,對著游客瘋狂掃射,26人當場斃命,其中還包括一名尼泊爾公民。這場25年來最慘烈的恐襲,瞬間點燃了南亞“火藥桶”。
印度總理莫迪連夜中斷沙特行程回國“拍桌子”,24小時內甩出“硬核制裁五連”:斷水、關邊境、驅逐外交官、停簽證、撤貿易。
印控克什米爾的帕哈爾加姆鎮突然爆發了一場血腥的“劇本殺”
巴基斯坦反手就是一套“鏡像操作”——閉領空、禁貿易、驅人員。雙方核彈頭進入戰備狀態,連特朗普都下場“拱火”:“F-35隨便挑,干就完事兒!”
在這場“史詩級對轟”中,中國的三句“金句”卻成了最硬的“滅火器”——“保持克制”“反對武力”“和平解決”。看似老生常談,實則字字千鈞。
莫迪政府這波“騷操作”里,最狠的當屬單方面撕毀《印度河河水條約》。
要知道,這條1960年由世界銀行擔保的條約,可是印巴歷經三次戰爭都沒敢動的“紅線”。印度一斷水,巴基斯坦45%的農田直接變荒漠,水力發電站集體“宕機”。
巴水電部長怒斥這是“21世紀的水資源恐怖主義”,但莫迪的算盤打得噼啪響——用“渴死你”代替“打死你”,既避免直接開戰挨核彈,又能讓巴國內民生崩盤。
這招“溫水煮青蛙”堪稱當代陽謀,數據顯示,印度河下游流域養活巴國2.17億人口,灌溉著全巴90%的小麥田。
有專家測算,若斷水持續三個月,巴糧食產量將暴跌40%,糧價能漲到天上去。難怪巴網民在推特狂刷#WaterWar(水戰爭),把印度罵成“現代法老”。
第二幕:中方的“三連暴擊”——克制、對話、反霸權
正當美俄忙著“選邊站隊”時,中國外交部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控場”。4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用三句話定調:
外交部發言人答記者問
“印巴應保持最大克制”——這話聽著耳熟?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2022年佩洛西竄臺時,中方都用過同款話術。
看似溫和,實則潛臺詞是:“誰敢先開火,誰就是破壞地區穩定的罪魁”。
“反對任何單邊改變現狀”——直接打臉印度在克什米爾的“填人戰術”。
自從2019年莫迪取消克什米爾自治權,硬塞了38萬印度教徒進去,當地穆斯林人口占比從97%暴跌至82%,這波“人口置換”早被中方點過名。
“堅持聯合國框架解決爭端”——明擺著提醒印度:當年你們在安理會投贊成票的克什米爾決議,現在想賴賬?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恐襲發生前三天,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剛結束對巴基斯坦的“閃電訪問”。
這趟行程看似低調,實則暗藏玄機——孔鉉佑分管邊界事務,曾主導中印邊境談判,此刻現身伊斯蘭堡,擺明了要給“巴鐵”吃定心丸:“中國不站隊,但誰掀桌子我們絕不慣著”。
眼下最魔幻的現實是:印巴一邊互扔“王炸”,一邊還要裝“文明人”。
軍人巡邏 資料圖
印度蘇-30MKI戰機掛實彈在克什米爾玩“貼臉飛行”,巴軍“沙欣-3”導彈直接進入“三班倒”戰備。
更絕的是,雙方外交官在推特上演“回合制罵戰”——印方曬出五支“中國造大疆無人機”,聲稱這是“巴方越界鐵證”;巴方反手放出監控視頻,證明無人機是印軍自導自演的“劇本道具”。
這種“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操作,連聯合國都看懵了。秘書長古特雷斯剛說完“強烈譴責”,轉頭就被打臉——恐襲組織“克什米爾抵抗軍”跳出來認領行動,理由竟是為了抗議印度“人口清洗”。
美國嘴上喊著反恐,卻忙著給印度遞F-35報價單;俄羅斯默默把S-400防空系統訂單往前排了排。一場反恐戰爭,硬生生變成軍火商的“雙十一”。
王毅講話 資料圖
中國的應對策略,堪稱地緣政治版的“太極推手”,表面上堅持“不干涉內政”,實則三招定乾坤:
“上合組織鎖死沖突上限”——自從2017年把印巴同時拉進上合,中國就捏住了調解主動權。
這次恐襲后,王毅第一時間喊話:“上合峰會桌還沒涼,誰掀桌子誰買單”。
“經濟紐帶捆住莫迪手腳”——別看印度對華嘴硬,2024年中印貿易額卻偷偷漲到1184億美元,比印美貿易多出1億美元。
中國手機占印度市場76%,連莫迪競選海報都是“中國制造”。“邊境施壓分散印度精力”——就在印巴互懟時,印度外長蘇杰生突然對中國喊話:“讓我們進天南河谷巡邏!”
中方直接回懟:“夢里啥都有”。這種“東線敲打西線談”的策略,讓印度始終不敢全力對付巴基斯坦。這場危機最荒誕之處在于——26條人命引發的制裁戰,殺傷力遠超26顆核彈。
當莫迪用“斷水”代替“斷頭”,用簽證當武器,用貿易作人質時,所謂的“大國博弈”早已異化成數字游戲。
而中方的三句話,看似平淡無奇,卻是亂局中唯一的“安全繩”:它讓核彈頭繼續沉睡,讓無人機回歸航拍,讓河水重新流淌——畢竟,再猛的炮火,也澆不滅莊稼人對豐收的渴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