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是上海中心城區唯一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學合一”古建筑群,始建于1294年,幾經遷移,至1855年重建于今址,文廟路215號。文廟地區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與發展,也承載了許多市民的深厚記憶。
2021年10月,上海文廟暫停對外開放,開始實施修繕改造;2025年2月,文廟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工程啟動在即。改擴建工程完工后,整體功能將綜合提升,文廟將以融入老城廂的“文廟特色街區”的形態呈現。
在上海文廟新的“明天”到來之前,挪威卑爾根大學策展實踐專業碩士生陳稼泠策劃并落地了一場以《在邁向明天之前》為題的展覽,記錄文廟的發展演變,并揭示街區內官方定位與市民生活、傳統與現代、神圣性與世俗性之間的沖突與交融,以期喚起受眾對街區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關系的思考。展覽于2025年3月在上海M50創意園的None Project畫廊舉辦。
本期回顧,我們邀請陳稼泠分享她的“文廟觀察”。
(本期主持:董懌翎)
近期回顧
我叫陳稼泠,從小住在上海黃浦區文廟路215號附近,對這片街區懷有深厚的情感。為此,我的畢業策展選《在邁向明天之前》為題,希望在文廟轉型為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旅游與文化集散地之前,回顧這片街區多元、豐富的過往形象與記憶。項目自2024年9月啟動,經半年籌備,2025年3月正式落地。
展覽海報。回顧部分圖片均為作者提供
通過招募,我與八位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組成策展團隊,通過查閱檔案、研究文獻、采訪上海市民,梳理出文廟自1855年以來的變遷脈絡,并通過Open Call的形式,邀請八位藝術家進行在地創作。
八件作品呈現了多維且碎片化的文廟印象:它既是儒學圣地,也曾是上海市民眼里的游樂場、二次元一條街、和朋友家人共同生活的社區、淘書的集市、祈求學業順利的廟宇、小吃街、供人休閑游玩的園林、激發家國情懷的講堂……這些作品體現了文廟在過去170年間圍繞儒學、娛樂和教育三大核心功能所經歷的多次轉變。
其中,部分作品呈現了不同時期的文廟形象。比如藝術家邱珈的《山水云》體現了分別雕刻著山、水、云紋樣的三幅孔子像紗布,象征著儒家提倡的沉穩、靈活、仁慈、智慧的君子行為準則。這既是最初的文廟作為儒學圣地的傳統形象,也指向它即將重新回歸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文化旅游地的未來。
《山水云》,邱珈,2025
由劉沁心和吳欣子組成的“XX組合”的《小店“重生”計劃》是2025年2月22日在夢花街舉辦的工作坊的產物,邀請15位上海市民,創作了四幅吹塑版畫——“娛樂商店”“文具書店”“花鳥店”和“小吃店”,生動再現了1960至2020年文廟小店的模樣,形成一組關于文廟街區的市民記憶。
《小店“重生”計劃》,XX組合(劉沁心、吳欣子),2025
林欣燁的作品由鋁絲纏繞的孔子像和1980至2010年代從文廟街區收集的物品組成,包括盜版光盤、二手書、漫畫書、痰盂、搪瓷盆、塑料玩具、金魚等。輪廓模糊的孔子像反映了大部分市民對儒學的陌生感,他們更傾向于將文廟視為獲取知識和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
《虛位劇場》,林欣燁,2025
馮雨橋的作品呈現了1930年代,文廟從儒教圣地轉型為開展愛國教育的市民公園。作品將市民漫步的場景投影至貼有文廟歷史照片的塑料模型上,其中散落著三民主義的宗旨和市民日記。作品強調文廟公園在承載了宏大的社會理念之外,真正留下的,是市民們的平凡而細微的感受。
《1930》,馮雨橋,2025
其他作品則從文廟的歷史演變脈絡,延展至對時代與社會語境的深層思考。比如,姜南羽的四幅鋁板浮雕是對土地的使用方式展開想象,呼應了文廟的特質。其中第三幅鋁板以風扇和魚缸為核心,表現了只有當水清澈、風扇吹散霧氣且光照射進來時,魚才得以顯現。就像在不同時代下,我們看到的文廟圖景是不同且碎片化的。第四幅鋁板描繪了一顆包括著層層眼淚的火苗滴入湖面,火焰就像孔子,而這些眼淚就像是不同時代下對孔子的詮釋和定位。
《如果給我一個空間叫“C”,我會把它做成這樣》系列,作品編號24(第三幅)、09(第四幅),姜南羽,2024
《三不知》,黃天華,2025。作品以石膏溶解劑修復并再次腐蝕廢品木制家具殘片,巧妙地徘徊于修復和破壞之間。藝術家反思了文廟修復的過程,揭示出修復過程中原初含義的侵蝕與替換,引發了對復興和回歸傳統的深刻思考。
《心镲》,姜南羽,2025。作品結合了架子鼓、踩镲、蜂蠟、珊瑚骨和塑料心臟,象征著農業、工業和后工業文明的交雜,呈現出身體在這三種文明交織中的存在狀態,呼應了文廟在功能變遷中難以明確定義的多重屬性,展現了文廟復雜而多面的歷史與文化內涵。
在互動區域《故事、故事與故事》,策展團隊從官方敘事、市民回憶與地圖三個視角,分別梳理了文廟在170年間的歷史:官方聚焦儒家文化的復興,市民聚焦細微而溫馨的生活片段(以留言墻的形式呈現),地圖則客觀呈現了文廟里面的功能分布,其中娛樂區以黃色標注,儒學區以藍色標注,教育區以綠色標注。
文廟地圖
互動區域,《故事、故事與故事》,2025。官方敘事和地圖(上)、市民記憶(下)
正因對儒學的看法隨著時代背景不斷變化,文廟也在不同時代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功能與意義。我們難以定義一個完整統一的“文廟”形象——無論是來自官方的敘述,還是市民的記憶,每個人都從自身的經驗出發,感知到文廟的某一部分。這三種視角并無高低對錯之分,而是在彼此交織中,共同塑造了文廟作為一個多元、碎片化且層次豐富的城市記憶場域。
從前期調研到展覽落地,我得到了許多市民的支持,也收獲了許多溫馨動人的故事。去年10月,我在小紅書上發起征集,邀請大家分享關于文廟的回憶與故事,收到了熱烈回應。展覽藝術家邱珈主動與我聯系,不僅參與了影片《彼時此地》的拍攝,還為我引薦了許多對文廟有著深厚情感的市民,包括“上海市民生活指南”的記者姜天涯。通過天涯,我結識了孔乙己酒家老板的妹妹,對方把居委會的吳老師介紹給我。吳老師為我們協調了夢花街65號三樓的空間,最終促成了XX組合工作坊的舉辦。這一切就像串聯起的、社區記憶的連環,悄然實現了我想在文廟舉辦在地活動的最初愿望。
《彼時此地》,陳稼泠,2025。影片邀請了10位上海市民講述近60年來的文廟回憶,背景是正在重建中的冷清街區。通過市民描述曾經的店鋪和小攤,作品展現了物是人非的碎片化記憶,揭示城市現代化對集體記憶的抹除與重塑,以及文廟街區作為精神故鄉和老城廂文化縮影的意義。
在拍攝影片《彼時此地》時,許多曾居住在文廟附近、因老房動遷而搬離的上海市民都專程趕來。有一次,我與一位市民走在文廟路上,偶遇了仍住在文廟老房子里的市民,他們驚喜地發現彼此是初中同學。此外,還有攝影師主動聯系我,分享他們多年來拍攝的老城廂照片,我們將這些照片釘在留言墻上。展覽期間也常有市民走進畫廊,與我們聊起自己的文廟記憶,并在留言墻上寫下他們的故事。這些充滿巧合與溫情的瞬間,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這片街區曾經的溫度。
互動區域左側的留言墻
正是大家對文廟的懷念與熱愛,讓我意識到,文廟對上海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空間,更是一種情感寄托和記憶容器。我也由此找到了厚重的文廟歷史和市民情感之間的平衡點——每一個時代的文廟,都是當時社會和時代風貌的縮影,見證了一代人的青春與黃金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廟也體現了儒學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不同命運:它曾是文廟最初的意義,一度被邊緣化,如今又逐漸重新被關注與詮釋。作為儒學的象征,文廟在現代浪潮中不斷與多元文化和思想碰撞、交融,在這一過程中持續被賦予新的意義,同時也塑造了各式各樣的社會群體。
對于2026年即將重建完成的文廟街區,我希望它不只是一個儒家文化的新地標,更承載了過往記憶的痕跡與溫度。我希望文廟能作為一個疊加著無數人記憶、情感與日常經歷的動態空間,以跨時空的方式繼續存在著。為此,我計劃把展覽里的檔案、影像、地圖、照片等素材整理后發布在小紅書上,作為一個線上的記憶容器,讓大家能繼續分享自己的故事。同時,我也在籌備一次“文廟小聚”的線下活動,想邀請市民們在文廟附近碰頭,邊吃點心,邊觀看老照片與影片,交流彼此的回憶。我希望通過線上與線下并行的方式,搭建起社區與歷史、個體與集體間的橋梁,讓我們在時代變遷中,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溫度與共鳴。
(文/圖 陳稼泠 《在邁向明天之前》策展人、挪威卑爾根大學策展實踐專業碩士生;《在邁向明天之前》策展團隊成員包括馬夢曉、王璇、李一陽、盧旂多、吳碧稚、李笑天、鄭迪駿、梁佳凝,特別感謝)
本周主題推薦
書丨《上海文廟研究》
本書深入探討了上海文廟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意義。作者鄧凌雁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實地考察,詳細記錄了上海文廟從建立至今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在不同歷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書中不僅描述了上海文廟的建筑特色和宗教儀式,還分析了它在教育、藝術和社會活動中的深遠影響。
書丨《儒教的圣域》
本書對孔廟在儒教文化中的象征意義進行了深入探討。黃進興運用歷史敘述與空間表達相結合的方法,以孔廟為研究對象,考察其空間形成的歷史過程,并從長遠的歷史視角分析孔廟如何體現儒教的宗教特質,同時反思儒教在近代的衰落。
書丨《上海老城廂百年:1843-1947》
本書從歷史資料入手,整理出老城廂有記載的建筑物在不同時期的位置,并繪制關鍵歷史節點的城市地圖,展現城市在六百年里的變化,著重分析了1843年至1947年這百年的發展歷程。
書丨《懷舊的未來》
本書探討了懷舊的兩種形式:修復型懷舊和反思型懷舊。修復型懷舊是對過去理想化的追求,渴望重現和修復失去的完美時光。反思型懷舊則是一種復雜的情感體驗,它不尋求重現過去,而是在對過去的回顧中尋找個人和集體身份的意義。作者斯維特蘭娜·博伊姆認為,懷舊是文化和心理上對變化世界的一種回應,可以幫助人們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歸屬感。
上海·活動丨用citywalk的方式探索身邊的實體書店,一起“走進書適圈”
上海·讀書會丨“對工作說不”是不接地氣嗎?——《對工作說不》新書對談
上海·讀書會丨上海與巴黎的文化“相逢”
上海·放映|紀錄片《申生不息》獻映
上海·分享會丨林葉: 石川真生——用攝影進行抵抗的人生
上海·分享|望野眼與搞戲譜——《銀鹽落定》的上海零零年代 (滬語專場)
上海·展覽丨貝聿銘:人生如建筑
上海·展覽丨吳夢個展《安全的小丑》
廣州·分享|身體、時間、勞動:后資本主義行為藝術的邏輯
深圳·展覽丨向設計致敬——雷圭元設計文獻展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dongyl@thepaper.cn)
來源:董懌翎 陳稼泠 靜雯 王越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