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約飯。
說起這些年的改變,她說自從過了40歲,就很少參加那種烏泱泱一大群人的飯局了。
往往吃不好,還得陪著周圍人聊天,一場飯局下來,從內到外都覺得疲憊。
這些年,或許是年歲的增長,有這樣感受的人越來越多,若非婚喪嫁娶這類傳統宴席,身邊也很少有人愿意參加與自己無關緊要的飯局了。
畢竟,飯局里的人頭攢動,暖不了心底的孤寂冷清,酒杯上清脆的碰撞聲,喚不醒心底的溫柔。
人到中年才明白,社交場合最忌諱的,就是請一大群人吃飯。
以前讀大學時,我身邊就有個很喜歡去飯局的朋友,人人都說他是輔導員身邊的紅人。
那時候,輔導員在的飯局他場場不落,經常深夜喝酒回到宿舍難受不已。
我們都勸他,這么年輕,別拿身體不當回事,酒能少喝就少喝點。
他卻覺得,這是和輔導員拉近關系最好的機會,也是在同學群中建立聲望的最好時機。
那一年,他也的確在學生會中混得風生水起,大三的時候還被評為副主席,可謂風頭無二。
那一年,他也經常請學弟學妹,學校里認識的其他朋友吃飯,每次一大桌人,氣氛好不熱鬧。
但他不知道的是,當年大家之所以接受他的邀約,要么是為了省頓飯錢,要么是覺得別人都去了,自己不去不好意思。
并沒有幾個人真正記得他的好,也并沒有幾個人愿意真心待他。
更諷刺的是,大四時候學生會換屆,新一批年輕血液涌入,因為要找工作的緣故,他不得不卸掉學生會的職務。
那天過后,輔導員身邊有了新的人擋酒陪聊,只在很少數的時候才會想起他,身邊那些曾經高看他一眼的同學,也因為他的卸任,對他不冷不熱。
而他呢,這些年的酒場經歷,他不止一次喝到胃出血,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到頭來卻發現,無非是找實習的時候能比別人多那么一兩個機會,但最終能否留下來,靠的還是自己的能力。
但那些深夜陪吃陪喝的時間,也恰巧是他最能無憂無慮學習的最寶貴時光。
年少時的我們總覺得,多一點飯局上的觥籌交錯,就會多一些生活中的冷暖交情,父母也總在告誡我們,多個朋友多條路。
可真正經歷過后才知道,飯桌上的推杯換盞,多的是阿諛奉承,很多人逞的只是一時嘴上功夫,所謂的交情,也只局限在當下的酒桌時間。
就像《紅樓夢》里寶釵說的:“人多口雜,反倒沒意思?!?/p>
看似熱鬧的場合,實際上不會有什么交心的關系。
成年人的大部分飯局,大都只是表面的逢場做戲,飯局散了,人情也就淡了。
前些天有個話題深入人心,說現代人手機通訊錄里躺著上千個聯系人,可真正能深夜撥通的不過三兩人。
細想之下的確如此。
楊天真曾說過自己的感受:現在超過4人以上吃飯,我基本上是不去的,我覺得浪費時間。
這樣的飯局,就跟吃大鍋飯一樣的道理,大家說些不痛不癢的話題,根本不會深入人心或者聊些能讓你思考的話題。
沒有營養的八卦四處傳播,沒有意義的車轱轆話反復訴說。
不僅學不到新鮮的東西,也認識不到任何有價值的合作伙伴,這樣時間的重復花費就變成了一種浪費。
當然也有相對正式的飯局,但那些能被引薦著一起吃飯的,背后大都有著利益交換和情分往來。
表面看似吃飯喝酒,實際上是一場資源置換,飯桌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思,也有自己想達成的目的。
很多時候,有些飯局多叫的幾個人,無非是為了湊數的甲乙丙丁。
畢竟現實生活中的優質資源就那么多,不是每個人都能分到,大部分人不過是這場飯局的配角。
看似混了個臉熟,但有事真想求人幫忙時,會發現上千人的通訊錄里,靠刷臉熟根本找不到人。
更別說那些動輒十幾人的商務宴請,看起來酒杯碰撞,名片互換,實際上不過是點頭之交,空洞寒暄。
《中國社交關系調研》中有組數據顯示:
45-55歲群體中,68%的人認為“無效社交”消耗了最多精力。
而這些“無效社交”,大都藏在一場場沒什么營養的飯局之中。
當餐桌擠滿點頭之交,推杯換盞間飄著的都是客套話時,你就會知道,這場飯局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可言了。
這樣的飯局,于請客的人而言,既多花了錢,又耗費了心力籌劃。
對參加的人來說,既浪費了時間,又沒吃到讓自己可口的食物。
看似拉近關系的高質量場所,實則是一種高消耗的無效社交。
朋友說過一個故事,說他在公司就遇到過最沒情商的商務局。
約他吃飯的,是個剛入職沒多久的同事,后來才知道,對方不僅約了他,還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還邀請了其他的幾位同事。
結果呢,得知實情后,有人提前推脫了,有人用“到時間再說”來搪塞,還有人還沒進門就借口有事離開了。
結果這場飯局無一人實際到場。
他跟我說,現在的時代,很多飯局背后都有目的,不提前互通信息,隨便拉一大桌人吃飯,是很令人反感的事。
每個人在外奔波已經夠累了,沒有人會真的缺一頓飯吃。
人數太多的飯局,對我們來說都算有陌生人的場合,吃也吃不好,聊也聊不開,就都不愿意花時間去應了。
看過郭德綱的一段采訪,他說自己現在很少和身邊人來往了,一般情況下約飯局他也不會去。
“那種花天酒地坐一桌子,我受不了?!?/p>
互相留電話留微信,真不管用,段位沒到那里,你真有事也不會有人幫你,有身份的人真有事也不會有人站出來替你說句話。
所以在他眼中,這樣的應酬無非一種心力的消耗。
哈佛大學有個持續了85年的人生幸福研究,這場研究顯示,人到中年,朋友并非越多越好,
擁有3—5位密友的中年人,晚年健康水平比社交廣泛者高出37%。
這讓我想起汪曾祺筆下的小酒館,三五個知己就著花生米談天說地,時光好像在那一刻停止了,畢竟,真正的交心時刻,從來不在一大群人入席的旋轉的轉盤上,而在于好友間的相互體諒與包容間。
刪繁就簡的社交,才能聽到靈魂的共鳴。
就像老舍筆下的那樣:
人這一輩子,能交心的人不過巴掌之數。
所以啊,倘若下次想請客吃飯,不妨把圓桌換成方幾,將敬酒換成斟茶。
要知道,中年最好的宴席,不在包間的轉盤上,而在舊友的談笑間。
放棄低質量的社交,拒絕無意義的打擾,才是經營人生的最好辦法。
看過一句話:人這一生要做的,是盡早卸下“人脈銀行”的包袱。
這些年我也發現,原先那些活躍在各大場合的朋友,這些年也都慢慢都少了聯系。
他們的圈子越來越小,聚會越來越少,以前那種動輒能叫出來七八個人的場合,也有好幾年沒出現了。
取而代之的,是三三兩兩的小局,是出差到對方城市時偶爾的會面。
朋友跟我說,這樣的狀態才是最舒服的,人過中年,愈發懂得了那句話:喜我者我惜之,嫌我者我棄之。
高質量的獨處,三兩好友的相聚,反而是種享受。
畢竟,只有洗盡鉛華后還能維系關系的朋友,才是真正交心的朋友。
《極簡社交》一書中,就提出了提出“20-5法則”,意思是說,把80%的無效社交時間,轉化為5段高質量關系。
畢竟,社交的本質是情感共振,而不是人頭攢動的表演。
你會發現,珍貴的情誼靠的從來不是一場飯局,求人辦事也從來不是一次陪酒就能拿下的。
所以,倘若下次你想請很多人吃飯,不妨試著把請十個人吃大餐的預算,拆分成三次的雙人套餐,將一大桌好友喝酒的預算,換算成去家里做一頓飯的成本。
將那些分散在諸多人身上的精力,轉為對好友的關心,對家人的體貼。
你會發現自己的圈子雖然越來越小,但生活卻越過越好。
如此,才是一個人最明智的做法。
點亮右下角的,愿我們余下的人生,都能精簡關系,都能擁有摯友,都能在付出真心的同時,收獲讓自己熨帖的關系,擁有雖然小,卻精美的圈子。
作者 | 周美好,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