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常見的觀點:女孩子愛美是天性。
但放眼望去,你總能找到一個不講究吃穿用度,甚至完全不愛打扮的女人,是她們太懶嗎?其實不然。
心理學家已經發現,這些看似“不修邊幅”的女孩們,其實都有著同一類父親。
來自父親的價值觀
在某綜藝節目中,黃志忠曾指責過一些愛化妝的男演員:“比特么女人還女人!”
他為啥這么說?
就是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一代一代的經驗之談告訴我們,男人崇尚的并非“漂亮”,而是更帥氣、更有力量;
在打扮外貌這件事情上展現出“粗糙”,才是真正的“男性之美”。
而當男性的這種粗糙、實干的作風,落在他們女兒的身上的時候;
這些從小就對此耳濡目染的女孩子們,就會展現出看似“不愛美”,甚至是“邋遢”的表現。
董卿就是一個例子。
少女時期,她對著鏡子打扮自己,她的父親卻在一旁潑了冷水:“土豆再怎么打扮也還是一顆土豆,有這個時間,不如升華一下內在。”
這樣董卿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女人要靠內在的才華生存,而非外表。
所以你會發現,后來的她是那么的落落大方,甚至隱隱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豪放。
再比如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她父親蘇大強相當吝嗇,讓蘇明玉明白生存大于一切,更大于外表。
于是長大之后的蘇明玉,不僅性格灑脫,還不愛打扮,永遠都是那副極端“干凈利落”的模樣。
這就是榮格“父權情結”中提到的,父親這個角色,作為女兒接觸的第一個異性權威,其對女兒的評價,會被異化為女兒自我衡量的標準。
要不怎么說那些不計較外表的女孩都有同一類父親呢?那就是她們的父親,往往喜歡以自己的認知,去評價他們的女兒。
如果父親在女兒小時候就告訴她們外表無用,那她們也就不會在乎外表。
父親對女兒的重要性
在女兒成長的歷程中,父親這個角色至關重要,如果父愛缺失,也有可能換來女兒對自己甚至是對整個世界的冷漠。
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叫“自我展示回避”。
就是字面意思,女孩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拒絕對外展示自己。而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她們不愛打扮自己。
這里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孩子對親情理解還不到位的時候;
如果他們感覺不到父母愛自己,就會覺得父母是不愛自己的,進而引發他們在心態上的變化。
就比如假如你是董卿,你沒做錯什么,只是遵從自己的天性,卻被自己的父親潑了冷水。
年少的你,會覺得父親是愛你的嗎?負面情緒會讓你覺得父親不夠愛你,但事實可能未必是這樣。
總之,如果長期被父親用“實干派”的目光冰冷打壓,女孩感受不到認可和愛的話,就會導致“自我展示回避”,缺乏對外探索的勇氣。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就有結論:
“長期得不到父親正向反饋的女孩,會陷入‘不管如何努力都無法獲得認可’的絕望心態,最終放棄對外表的經營。”
所以身為女兒父親的你,知道應該怎么做了吧?
拒絕與外表綁定
很多父親會“一刀切”地認為,女性的愛美、展示美的過程,就是“軟弱”的。
其實不然。
人本身就是由多種不同的特質構造出來的,并非非黑即白,也不是剃刀的邊緣。
因此,不管是父親還是女兒,都不要把女性的個人能力和外貌進行綁定,女子強大和女子愛美,這兩者本身是不沖突的。
現在網上不是有個梗嗎?
把各方面能力都很強的人稱為“六邊形戰士”,這說明人本身就是可以做到兼顧多方面特質的。
作為女兒的父親,要正確引導她們對美和個人能力的看法,讓她們區分開這兩者,對于她們的天性,要有正面的反饋。
只有這樣,才不會磨滅孩子從一開始就給自己制定出來的選擇。
如果只強調“美貌無用”,反而是深化了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尼采說過:“你要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你既不是你父母人生的續集,也不是你兒女的前傳。”
我們要打破這些桎梏,才能讓女性得以內外兼修,鑄就強大。
-The End - 作者-思婷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