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音頻行業頭部平臺喜馬拉雅再度陷入被騰訊音樂集團收購的傳聞漩渦。這家曾被視為“耳朵經濟”標桿的企業,在成立12年后卻深陷估值縮水、用戶增長停滯與戰略搖擺的多重困境。
據內部人士透露,騰訊音樂集團此次收購意向的估值較2021年高峰時期已縮水超50%。
這一估值跳水背后,是喜馬拉雅核心數據的全面疲軟,2023年移動端平均月活用戶3.03億,同比增速僅3.9%;付費用戶占比從12.9%降至11.9%,用戶日均收聽時長從144分鐘萎縮至130分鐘。此前,盡管喜馬拉雅通過激進降本在2023年實現2.24億元經調整凈利潤,但收入增速已連續三年低于5%,顯現出“節流難開源”的尷尬。
之前為了實現公司盈利目標,喜馬拉雅實施了堪稱慘烈的組織重構。員工規模從2021年的4342人銳減至目前的約1500人,裁員幅度達65%。更劇烈的震蕩發生在管理層:聯席CEO輪崗制導致戰略斷層,COO、高級副總裁等核心高管相繼離職,創始人余建軍年薪從375.9萬元腰斬至179.8萬元。
然而,裁員的結果反映到了業務端,會員體系出現價格倒掛、套娃收費等亂象,代理商分利擠壓利潤空間,知識付費戰略與娛樂化內容需求產生沖突。
此外,喜馬拉雅試圖進行AI改革,其“珠峰音頻AI模型”已生成3.7萬部有聲書,AI內容日播放量超250萬小時,替代30%真人主播產能。但這場轉型遭遇內外雙重阻力,內部員工擔憂“AI替代人力”導致配合度低下,外部創作者因分成比例調整加速流向抖音等平臺。更嚴峻的是,AI生成內容引發版權糾紛激增,年均處理侵權投訴達12萬起,技術革新反而加重法律風險。
如今騰訊音樂集團的收購意向,本質是內容生態的互補需求。但這場交易可能催生新矛盾,喜馬拉雅現有AI技術如何與騰訊自有大模型整合?海量UGC內容如何適配騰訊音樂更嚴格的版權管理體系? 更深層的是,當短劇、AI視頻持續爭奪用戶時長,單純的音頻內容價值是否已被資本市場重新評估?
在技術革命、資本邏輯與用戶需求的三重夾擊下,喜馬拉雅出路或許不在于“賣身”求生,而需重構價值定位——是將音頻作為獨立生態運營,還是融入更大的內容矩陣作為場景補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