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財股份換股吸收合并大智慧是券商行業探索“流量+牌照”模式的縮影,與傳統券商間并購相比,此次合并創新性地探索了金融科技公司與券商的深度協同新路徑,為中小券商差異化突圍提供了新范式。
本刊特約 方斐/文
3月16日,湘財股份與大智慧同步公告重大資產重組計劃,并于3月28日同步公告具體預案,即湘財股份換股吸收合并大智慧并募集配套資金,完成后大智慧將終止上市并注銷法人資格,湘財股份為存續公司。
換股實施后湘財股份控股股東新湖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22.4%(其中,新湖控股、衢州發展分別持股13.39%、9.01%),張長虹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17.28%(其中,張長虹持股13.93%,并出具了不謀求控制權的承諾)。
湘財股份與大智慧的資本關聯始于2014年大智慧擬以85億元收購湘財證券,后因大智慧信披違規導致重組終止;2020年6月,哈高科通過收購湘財證券99.7273%股權實現其曲線上市,并于同年8月正式更名為湘財股份,轉型為證券主業,隨后通過收購新湖集團持有的大智慧15%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推動金融科技協同。
2025年2月,湘財股份宣布減持大智慧不超過1%的股份,但僅一個月后轉而公告擬換股吸收合并大智慧,形成“券商+金融科技”跨界整合。與傳統券商間并購相比,此次合并創新性地探索了金融科技公司與券商的深度協同新路徑,為中小券商差異化突圍提供了新范式。
傳統券商和金融科技企業在用戶基礎、獲客方式、牌照經營、業務創新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差異化,根據東海證券的分析,吸收合并有望帶來以下三方面的互補:
第一,龐大的用戶基礎帶來較大的獲客空間: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湘財證券僅有67家證券營業部、4家業務分公司、4家區域分公司、2家全資子公司,客戶觸達能力相對有限;而大智慧作為金融信息服務商,擁有顯著的流量入口優勢,吸收合并后可通過流量入口直接提升獲客能力,進而賦能經紀與財富管理業務,形成“金融數據+證券交易”的閉環生態。
從歷史案例看,金融科技公司與券商合并對收入增厚效果顯著,例如指南針2022年收購網信證券(現更名為麥高證券)后于2022年三季度在指南針股票APP提供麥高證券開戶入口,麥高證券2023-2024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分別大幅增長161.32%、162.83%,客戶引流效應顯著。東方財富2015年收購西藏同信證券(現更名為東方財富證券),東方財富證券2016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速高達757.11%,爆發式增長驗證了“流量+牌照”模式的可行性。
第二,金融數據與資訊服務優勢助力數字化轉型和機構客戶維系:雖然湘財股份與萬得信息、益盟股份、九方財富等金融科技企業有業務合作,但相互合作更多建立在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上,其自身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布局仍顯薄弱,難以獨立實現大規模用戶轉化和業務創新。而大智慧在金融數據、資訊服務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合并后能夠為湘財股份提供技術支持和數據賦能,助力其業務和系統的數字化轉型。
此外,大智慧機構客戶覆蓋金融市場各層次參與主體,包括所有具有托管業務資格的托管行、所有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內的90%以上的保險機構、95%以上的基金公司,70%以上的證券公司以及眾多的信托公司、投資公司、金融高校等,業務協同深化有望進一步提升湘財股份對機構客戶的維系力度。
第三,互聯網基因與品牌效應助力創新業務拓展:大智慧作為老牌金融信息服務商,擁有較強的市場認知度和用戶黏性,其互聯網基因與湘財股份的傳統券商業務形成互補,有望提升整體品牌影響力。此外,借鑒東方財富通過金融科技不斷拓展業務邊界(如基金代銷、投顧服務等),湘財股份亦可探索基于大智慧數據的智能化投顧、量化交易等創新業務,進而實現業務協同和收益增厚,但成功的關鍵仍在于用戶轉化效率與生態整合能力。
(作者系資深投資人士。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本文刊于04月19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