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現在每畝地的收入能達到近萬多元,比以前種糧食翻了好幾倍!”站在自家的高山蔬菜大棚前,樂業縣甘田鎮種植戶黃意順難掩喜悅。作為首批參與“糧菜輪作”模式的農戶,他的切身經歷正是樂業縣探索高山蔬菜種植新模式的生動注腳。
自2021年4月被確定為廣西綠色發展改革集成試點縣以來,這座桂西北山城依托平均海拔1128米的立體氣候優勢,將云霧繚繞的山巒轉化為“天然蔬菜工廠”,在創新種植模式、構建全產業鏈的實踐中,走出一條生態美與產業興的雙贏之路。
在頂層設計層面,樂業縣精心謀劃,全力夯實組織保障基礎。區域內率先成立縣委生態文明發展中心,明確機構級別并核定6個編制,在縣委直接領導下統籌推進綠色發展集成改革各項工作。同時積極規劃發展藍圖,深入研究并相繼出臺《樂業縣綠色發展改革集成試點實施方案》《樂業縣獼猴桃、刺梨、油茶“三個十萬畝”產業發展規劃》以及《樂業縣發展壯大五萬畝蔬菜產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此外,還專門制定“樂業高山蔬菜”全產業鏈項目規劃,計劃投資1億元建設5000畝蔬菜高標準設施農業基地,以此為核心帶動周邊群眾發展5萬畝種植規模,并建設冷鏈物流體系、產品追溯體系等配套設施,打造涵蓋生產、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的一站式產業鏈。
發展轉型過程中,樂業縣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全新發展模式。引入深農集團后,創造性推出“圳品賦能、糧菜輪作、一糧多菜”模式,投入2000萬元粵桂財政資金,高標準建成 1500畝樂業高山蔬菜(糧菜輪作)標準化示范基地。基地配備智能控制系統和太陽能云控制系統,堅持施用有機肥,強化生產全過程溯源管理,嚴格按照“圳品”標準種植高山綠色蔬菜,成功將以往“一糧一油”傳統耕作模式轉變為“一糧三菜”模式。
“過去種糧食作物,辛苦一年收入僅夠勉強維持生計。如今有企業全程指導,蔬菜銷路也有保障,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幾倍,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在示范基地勞作的黃意順說道。
隨著新農業經營理念、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引入,樂業縣培育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緊密利益聯結模式,在標準化示范基地帶動下,全縣蔬菜種植面積較往年增加2800余畝,總面積超過2萬畝,顯著提升了特色農產品的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和附加值,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為實現綠色發展效益最大化并形成完整產業鏈,樂業縣整合6000萬元資金,實施中廣核樂業生物資源利用項目。該項目對縣內農業廢棄物進行分類收集、發酵處理和循環利用,建成一座年產量達2萬噸的肥料廠,所產有機肥優先供應 “樂業高山蔬菜基地” 及全縣各大農業產業園,形成 “農業廢棄物+有機肥料+綠色農業種植” 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在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樂業縣依托深農集團在農產品經營、加工及市場渠道等方面的優勢,構建直供深圳型、專賣店帶動型、網絡配送型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市場體系,暢通“基地—批發市場—商超”銷售渠道,成功將樂業高山蔬菜輸送至大灣區各大商超,目前每天有20余噸高品質蔬菜銷往大灣區。“樂業高山蔬菜”基地建成后,土地綜合利用價值從原來每畝2100元飆升至3.3萬元,502戶1965人從項目土地流轉中受益,流轉資金共計150萬元。基地建設還帶動周邊群眾就近就業,幫助他們掌握現代高效種植技術,激發自主發展高山蔬菜種植的積極性。目前已穩定帶動500名勞動力就近就業,人均增收超過2500元,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過去外出打工無法照顧家庭,現在基地建在家門口,每月收入可觀,還能照顧家里,生活越來越有希望!”脫貧戶王功社說道。
依托“山水甘田”“奇幻農莊”豐富的旅游資源,甘田鎮 “樂業高山蔬菜” 基地配套建設20畝蔬菜采摘體驗區,作為農文旅融合的“奇幻農莊”項目中“親子采摘蔬菜”體驗活動的專屬場地,同步開發特色蔬菜和食用花卉觀光采摘旅游模式,為產業增收開辟多環節、多渠道路徑,成功實現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從傳統耕作到智慧種植,從單一糧食種植到全產業鏈運營,樂業縣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在高山之上打造出集高效農業、生態循環、農旅融合于一體的經濟新圖景。通過政策引領、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這座桂西北山城不僅讓土地產出效益大幅提升,更讓農戶在產業升級中收獲實實在在的紅利,為山區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書寫了生動的“樂業實踐”。(冉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