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期:四圣諦。
釋迦牟尼佛第一次傳法是對五個比丘講的,這五個比丘是當時跟他一起修行的人。
當時印度特別崇尚苦修,一天只吃一粒麥子。釋迦牟尼佛在樹下修行打坐,餓的骨瘦如柴。有一天餓得快暈死了,體力不支倒在地上,一個牧羊女送了一罐奶酪給他吃,吃完之后容色煥發,發愿在菩提樹下打坐,如果沒有證悟真理的話,就一直坐那不起來了。后來經過魔王的考驗,他成就佛果。
成就之后,氣色很好,看著完全不一樣了。五個比丘看到他,說這個人之前墮落(吃奶酪)了,怎么現在看起來修行得道了,就又問他到底怎么修的。
所以有了第一時期傳法,就是“四圣諦”——苦、集、滅、道。
“苦”:人生是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
“集”:苦的原因是什么?是你的各種煩惱和執著。
“滅”:你把這些痛苦滅掉是什么狀態?像阿羅漢或者成佛的狀態。
“道”:達到這個境界的方法是什么?
釋迦牟尼佛對五個比丘講“苦集滅道”,形成了最早的佛法僧(三寶弟子):有釋迦牟尼佛這個成就者,有聽他講法的五個弟子,還有講四圣諦。
四圣諦的目的就是怎么把煩惱消除掉,怎么成就阿羅漢,乃至面對死亡的時候,都無有恐懼,能夠完全了脫生死。
據經書記載,一開始釋迦牟尼佛和弟子們沒有那么多的規章制度,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我們剛剛修學佛法時,有一個特別需要去理清楚的,就是區分宗教和佛法。很多人說好像佛教的要求、戒律非常非常嚴苛,比如說一不小心做個壞事就下地獄了。佛法肯定承認“六道輪回”,但是宗教和佛法有什么區別?
宗教會強化管理,要求管理的越來越統一,統一的服飾、發型、階層,慢慢團體才能變得非常有組織化,非常龐大。在此過程中,讓人解脫的佛法和只是形成一個組織的方法,就會混到一起了。
這個問題,如果剛接觸佛法,一定要小心,很容易把佛法當成宗教,或者把宗教和佛法混為一談。
你越來越想追求自由,這叫走向解脫;不被外在的組織控制,也不被自己的身心控制,這叫解脫。
宗教的手段和方法是,你一定要依附一個組織,一定要聽某個領導者的安排,不這么做,你就會恐懼下地獄或者恐懼失去什么,這和解脫背道而馳。
佛法一定是讓你走向解脫,越來越輕松,外在的控制也會放松,內在神經的綁架、概念的綁架都會放松,這就叫證悟,就不用恐懼了。而宗教是會加深恐懼的。
有的宗教團隊說不聽這個師父的話就要下地獄,作為管理手段是可以,但是它不是佛法本身,它是強化的。因為佛教徒很虔誠,動不動就說下地獄,稍微來個地獄你就聽話了,這是最廉價的管理方案。
我們之前參加大學生運動會,做宗教志愿者,有一個五大宗教團隊,一聊起來,管理手段都差不多,都是不聽話就要下去。其他宗教強化的內涵都是很相似的。觀察人類的歷史,宗教心理學的發展,一定是這樣的必然過程。
宋明理學的時代,一個女孩碰了一下男仆的手,回去就要懺悔把它砍掉,道德的捆綁越來越嚴重,這就是所謂的苦修。人類很喜歡追求這些,只要給它一個發展的空間,修得越苦,越被尊敬,越被崇尚。
其他宗教中世紀的黑暗也是這樣的,禁欲主義,只要有一點點的欲望,你就是道德敗壞,就要下地獄。佛法也是會很容易被改造成這樣的。
其實佛經記載的非常清楚,欲和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貪會帶來痛苦,但是欲望本身是你正常生活的需求。生而為人你肯定得吃飯,組建家庭肯定有夫妻的欲望等等,這全是正常的。只是說你不能傷害其他人,要遵守基本的社會規則。
(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賢威法師,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