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里有一句經典語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人都說伯樂,貴人少,卻從來未曾意識到所謂的伯樂與貴人也是常人之一, 他們無法無條件拯救某個人,也沒有義務拯救誰;
不僅如此,在一定情景下,貴人還會在幫助你后,立刻疏遠你,因為他們往往最害怕你身上的這三點。
價值不對等
心理學中的社交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認為人際關系的本質是各取所需;
交際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付出一定的籌碼來換取自己的報酬,籌碼和報酬大致分為這幾大類:物質類,精神類,資源類。
大多數時候,人際交往都會涉及利益交換,那么一個人貴人為什么愿意幫助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明明受助者無法給予同等的價值交換;
可以從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將收益放置于長遠,而非當下。
本質上來說,貴人看似幫助的是另一個人,實則是在為自己鋪路,他們往往具有系統性思維,會看到一個人未被挖掘的潛力;
因此,他們愿意無私地分享自己的社會資源、人際資源給受助者,當受助者有一定成就時,貴人也會收獲到自己所需求的一切;
比如精神層次的寬慰,純粹成功栽培一個能者后的喜悅,或者受助者在接受幫助時承諾的回饋等。
而一個貴人在拉你一把后又突然疏遠,說明你不值得他長期投資,對你的幫助也只是一種試探;
當他意識到你無法滿足他的訴求時,他就會放棄你。
敵意偏差
敵意偏差(Hostile bias)是心理學術語,指的是個體容易將另一方的中立型行為或者利他行為的動機;
解讀為對自己帶有敵意或者貶損性質傾向,這種認知偏差會極大地阻礙貴人對自己伸出援手。
當貴人提出建議或者批評時,受助者敵意偏差會將貴人的幫助誤解為“顯示優越,打壓或者否定”;
盡管貴人的本意是為了讓對方改進,或者有意拉一把。
就像電視劇《邊水往事》中的郭立民,一開始和男主沈星是鐵哥們;
后來沈星靠著聰明才智在邊水有了一席之地,而郭立民依舊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
雖然郭立民活在社會最底層,但沈星依舊在為這個兄弟做一切能幫助他的事;
于郭立民來說,沈星怎么不算貴人,不管是從社會地位還是人脈資源層面都明顯優于郭立民。
可是郭立民后期為了給母親籌手術費,受盡了欺負后,人格開始扭曲,開始嫉妒沈星;
重情重義的沈星想拉他一把,卻被郭立民指責“你的幫助不過是顯示你的優越感”,沈星心灰意冷,郭立民就這樣深陷在“火坑”里。
對于一個誠心幫助自己的貴人來說,受助者惡意揣測帶來的傷害無異于恩將仇報;
因此當貴人感受到這種敵意偏差之后,會為了節約時間與資源,或者為了自我保護立刻疏遠你。
依賴無能
心理學中的依賴無能(Dependence and incompetence);
指的是個體因恐懼暴露脆弱性或被拒絕,難以主動尋求幫助,甚至回避建立深度依賴關系,這種行為會讓貴人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一方面來說,依賴無能者往往會通過過度獨立掩飾自身需求,比如拒絕透露自己的困難,強調自己能夠獨立解決。
貴人就無法明確感知到對方是否需要幫助,只能被動觀望。
比如職場新人遇到職場難題閉口不談時,上司可能誤以其能力足夠,從而減少關注。
另一方面來說,拒絕示弱,拒絕貴人的示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耗貴人做出幫助行為的內驅力;
不管貴人以何種目的施以幫助,本質上來說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被需要而滿足自身價值感。
這種情感需求十分普遍,正常,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是十分基礎的價值感需求的實現;
因此貴人幫助你的時候,也需要你透露出需求,透露出他的獨特意義。
良性互動是雙向的,除了以上原因會讓貴人立刻疏遠依賴無能者以外;
依賴無能者害怕虧欠他人而拒絕幫助,回避合作的態度,也會單方面地消耗貴人的好意,認為自己的好心從未被珍視,而選擇疏遠。
其實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也常有,而“伯樂”能否于千萬人中,成為自己的貴人,不僅取決于自身實力,也取決于你對伯樂的態度與反饋;
幸運更愿意眷顧相信它,珍視它的人。
-The End - 作者-觀南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