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以大規模的投入和試錯成本,成就了今天在全球汽車工業的一小塊立足之地,以比亞迪、吉利等車企為代表,中國汽車真正實現了自立與自主。
隨之而來,汽車用戶的消費心智也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品牌光環被一一打破,產品的定義、配置成為購車的關鍵標準。市場的倒掛,最終擊垮了沒有自研能力與本地化的車企。
車展舞臺直接展示了這種市場變化,今年我們再難看見現代起亞、三菱、鈴木和菲亞特這些曾經閃耀過的汽車品牌。
如何更深刻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重構本地化競爭力,是所有還想留在中國市場的跨國車企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日前的上海車展現場,豐田向我們展示了其“立全球·更中國”的一面:我們可以看到由中國首席工程師組成的“華系天團”,其背后是深刻的RCE體制變革;也看到由RCE主導打造的一眾bZ系列的車型,包括全球首發亮相的鉑智7;還有專門為中國市場設計的福祉車,旨在打造移動出行平權的社會……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豐田確實“更中國”了。
更了解市場的中國首席工程師,更中國本地化的供應鏈,隨著決策權的本地化,豐田的“心”離中國更近了,昔日的“全球標準優先”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中國標準優先”。
再加上雷克薩斯落戶上海建廠,接二連三的“大動作”都在釋放一個信號:豐田正在全方位融入中國的新能源生態圈,與中國市場共進退。
決策權前移:從 “全球標準” 到 “中國定義”
過去,豐田習慣將最核心的研發留在本土,以“全球標準”應對各地區市場。
如今,中國電動化技術的進步之快,豐田再次做出大膽變革——確立了以“中國需求定義中國研發”的轉型思路,以中國用戶需求為核心驅動,將自主研發體系與產業供應鏈全面本地化,向中國消費者傳遞“中國車,中國研發,中國造”的新舉措。
產品的背后最終還是人,優秀的產品背后,最終還是前瞻理念和優秀研發團隊的展現,別小瞧這次豐田中國的自研體制變革,人事架構的變動,決策權的前移才是動真格的表現。
2025年伊始,董長征升任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李暉出任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這是豐田在中國的發展史上,首次由中國豐田人擔當這樣的高職位。放眼全球跨國車企,如此高層級的本地化任命,實屬罕見。
更為重磅的是這次上海車展公布了“Regional-Chief Engineer(RCE)體制改革”,由四位年輕帥氣的中國首席工程師團隊組成的“華系天團”正式亮相,拉開了豐田中國研發體系從“全球適配”到“中國定義”的變革序幕。
豐田的產品研發一直沿用Chief Engineer(CE )制度,CE是產品戰略的核心,以往都由日本工程師擔任,負責從商品企劃到研、產、銷等管理工作,是一個決定車型是否成功的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今,豐田決定采用最了解中國的中國工程師擔任研發責任人,以責任人為中心來制造全新車型,不僅是換代車型,更包括已上市銷售車型的改款,他們將擁有車型定義、技術路線、預算分配的完全自主權,不再受總部決策的約束,可以快速響應本地市場的需求。
如果將造車比喻成制造料理,那這次登臺亮相的中國工程師天團,自然更懂中國用戶的“中國胃”,更能炮制出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中華料理”。
許天龍執掌下一代卡羅拉(參數丨圖片)研發,葉志輝主導鉑智7,王君華負責bZ 5,柳文斌則主導鉑智3X。這些平均年齡40歲左右的本土工程師,正手握豐田最核心的產品管線 —— 從全球累計銷量突破 5000萬輛的 “國民車” 卡羅拉,到承載電動化轉型重任的bZ家族,這種人事布局本身就充滿象征意義。
另一個體現在架構上的變革,則是豐田將原本分散的中國各地、各研發部門的職能集中到一個平臺上,建立起ONE R&D研發體制,研發決策權從日本總部轉移至中國,實現一體化研發,提升研發效率,踐行中國速度。
正如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上田達郎所說,讓更懂中國消費者的中國豐田人,坐在能夠決策拍板的位置上。這在以往的豐田組織架構上是前所未有的,看得出“中國豐田”的變革決心。
“RCE”體制初戰告捷,鉑智3X開了好頭
在本次車展上,可以看到一系列豐田“更中國”的新車型。其中,鉑智7全球首發。
鉑智7由廣汽集團、廣汽豐田、IEM by TOYOTA共同研發,融合了豐田DNA與中國科技智慧,是豐田首款鴻蒙座艙的D級轎車,尤其是鉑智7的展臺流量居高不下,讓人以為是走錯了新勢力的展臺。
實際上,廣汽豐田鉑智3X就是RCE制度導入后的新產品,基于對中國用戶的消費習慣的研判、有競爭力的定價以及智能輔助系統的加持,鉑智3X“一炮而紅”,可以說是豐田產品譜系中久違的爆款單品。
豐田中國總經理李暉在接受車厘子專訪時表示,鉑智3X為RCE體制的導入開了個好頭,證明讓“懂中國的人造中國車”是成功的。
此外,還有備受期待的bZ5,新車搭載550km長續航電池、Moment 5.0城區輔助駕駛,預售價殺入了13萬元-16萬元區間。這款實力拉滿的車型,將繼鉑智3X之后,為豐田bZ家族進一步開拓純電市場。
展臺上,豐田還帶來了市銷車型更加符合中國用戶審美的本地化改裝。通過城市系列(亞洲龍Urban concept、凱美瑞Urban concept、賽那Urban concept)、活力系列(普拉多Active concept、漢蘭達Active concept、 RAV4榮放 Active concept),展現了豐田中國工程師對本地用車場景的深刻理解,帶來了全新體驗。
“不能丟失關鍵的中國元素。”這種“自下而上”的研發邏輯,或將徹底改寫豐田的全球技術版圖。
誠如李暉所言,共創汽車新未來,需要攜手擁有相同理想與熱情的伙伴,為了中國消費者露出發自內心的微笑全力以赴,讓用戶覺得有豐田,真好!
如今的豐田,牌越出越多,棋越下越明,跟中國用戶無限貼近,是反哺全球市場的契機。
如今的中國,不再只是供應鏈的“成本中心”,而是技術創新的源頭。
電動化、智能化不僅僅是造車,三電系統、軟件、芯片甚至是補能網絡都不能再單打獨斗,必須全面擁抱中國伙伴,借力中國本地化的供應鏈與人才,用中國伙伴的“長板”補足自身短板,通過生態鏈的合作快速補齊智能化、電動化能力,才有機會突圍。
我很欣賞李暉所說的,隨著中國電動化不斷地進步和發展,豐田始終在學習,向合作伙伴、競品進行學習。學習其實不是想成為他們,而是要成為更好的豐田、做更好的豐田車。
在智電時代的競技場上,豐田正展現出老牌巨頭的轉型智慧,既保持對安全品質的 “頑固堅守”,又敢于打破百年積淀的研發慣性;既尊重中國市場的獨特性,又致力于將本土創新升維為全球競爭力,這正是豐田在中國開啟“繼承與進化”2.0新階段的最好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