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引發哲學思考的宇宙航行,
淪為了走馬觀花式的流水賬。
文 | 熟蘋果
排版編輯 |Joy
本月,由“日本動漫之父”手冢治蟲原作《火之鳥:望鄉篇》改編的劇場版動畫作品——《火之鳥:伊甸之花》在內地正式上映。
集結了宮澤理惠、洼冢洋介等實力派演員,預告看起來也儀式感拉滿——本以為這是能讓日漫迷們歡呼雀躍的作品,結果卻在這個新片扎堆、競爭激烈的市場下幾乎沒掀起任何波瀾。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發稿,該片票房才75萬元,僅相當于同期上映的另一部日本動畫《觸碰你》票房的五分之一;
影片豆瓣“想看”人數不足4000人,貓眼“想看”人數不足萬人,整體熱度乏力。
放眼手冢治蟲及其《火之鳥》系列在整個日本動漫史的地位來看,這樣的成績無疑令人遺憾。
身為日本動漫界的精神領袖,手冢治蟲一生創作了近500 部作品,《鐵臂阿童木》《怪醫黑杰克》《緞帶騎士》《新寶島》等經典之作,不僅在東亞地區影響深遠,更是世界動漫愛好者心中的不朽豐碑。
宮崎駿、今敏、大友克洋等后來的日本動畫大師,無一不深受其作品啟迪。
《火之鳥》系列是手冢治蟲的創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巔峰作品,貫穿了他的職業大半生。
該系列始于1954年,歷時30余年創作,由多個獨立成篇的動漫故事組成,總共包含12個篇章(黎明篇、未來篇、大和篇、宇宙篇、鳳凰篇、復活篇、羽衣篇、望鄉篇、亂世篇、生命篇、異形篇、太陽篇),“現代篇”因1989年手冢治蟲去世,尚未完成。
在這漫長的創作過程中,手冢治蟲將自己對生命起源、文明興衰、倫理困境、宇宙本源等諸多宏大命題的思考融入其中,不斷打磨作品,使其質量上乘。
△ 《火之鳥:未來篇》
以至于《火之鳥》系列極大地提升了日本動漫整體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被普遍認為是日本漫畫界的最高杰作,甚至被贊譽為 “日本漫畫觀止”。
但就是這樣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改編成動畫電影后為何在票房市場遭遇這般冷遇?
或許,這正是我們重新審視《火之鳥:伊甸之花》的契機。
01 打開《火之鳥:伊甸之花》的正確姿勢
想要看懂《火之鳥:伊甸之花》,首先得明白 “火之鳥” 代表著什么。
在原著里,“火之鳥”是穿梭在宇宙各處的超生命體,擁有著博大的智慧與無邊的力量,能夠與各種生物進行心靈交流。
其存在的意義,是引導宇宙生命回歸正確的道路,并懲罰貪得無厭的惡徒
它的每一次出現,對于主角們都預示著一種變革或者重生的契機。
漫畫《火之鳥:望鄉篇》從1976年開始連載,此時正值手冢治蟲創作中期,技法與思想均臻成熟,被視為作者藝術風格的集中體現。
其故事發生在未來,那時的地球人口數量爆炸,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主人公羅米與戀人丈二為逃離困境,購買小行星“伊甸17”作為新家園。
△ 丈二(左)與羅米(右)在伊甸17的新家園
△ 兩人在伊甸17的新家園
然而丈二卻意外遇難,留下已有身孕的羅米。
羅米獨自在荒涼的“伊甸17”上,肩負著延續人類血脈的重任。
△ 羅米在伊甸17生下兒子凱恩
無奈之下,她被迫選擇和兒子近親繁衍。但她很快發現,近親繁衍會導致后代基因缺陷嚴重,文明延續面臨巨大挑戰。
就在這時,“火之鳥”展現了神奇的力量。
它引導著羅米,認識了外星人“姆比”。隨后羅米與姆比結合,生下了混血兒寇姆,順利解決了后代基因缺陷的問題。
△ 與羅米繁衍后代的外星人叫姆比,擁有極強的生存能力
△ 外星混血寇姆
隨著時間推移,“伊甸17”日益繁榮,但羅米卻越來越思念地球。
寇姆非常崇拜羅米,把她視為“伊甸17的文明之母”。
所以當羅米決定重返地球時,寇姆也義無反顧地陪著她穿越浩瀚星海,給予她最大程度的支持。
歸鄉的旅程充滿了艱難險阻,宇宙中隱藏著無數未知的危險。在途中,羅米不幸身負重傷,生命只剩下了最后幾天。
然而,就在她歷經千辛萬苦回到地球后,卻發現地球早已面目全非,不再是她記憶中那個美好的家園。
心灰意冷的羅米,最終懇請地球聯絡員牧村,在自己去世后將骨灰送回“伊甸17”,安葬回丈夫身旁,讓自己在另一個世界不再孤單。
由于羅米離世,“伊甸17”開始出現權力真空,星際商人趁機而入,向當地居民售賣手槍、煙酒、毒品等各類能勾起欲望的物品。
△ 星際商人茲達班有8分之1地球人血統,性格狡詐貪婪
在貪婪的侵蝕下,“伊甸17”的文明逐漸走向毀滅。
“火之鳥”目睹這一切,并未選擇直接干預,而是放棄了整個“伊甸17”的文明系統,促進其更快崩潰瓦解,回歸荒蕪。
“火之鳥”的超然并非冷漠,而是一種對宇宙規律的尊重。
它深知,時代的興衰、生命的輪回,都是宇宙間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人類的貪婪、狡詐和愚昧,才是導致文明滅亡的根源。
可以說,原著故事里,“火之鳥”既是貫穿始終的哲學符號,也是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力量。
它引導羅米建立文明、追尋故鄉,最后帶著羅米的記憶飛向宇宙,完成了一場關于生命輪回、文明宿命與身份認同的深刻探討。
然而,在《火之鳥:伊甸之花》中,“火之鳥”的存在感極低,僅作為偶爾閃現的光影片段,令觀眾對其的出現不知前因后果,導致觀影門檻被大大提高。
普通觀眾需要了解原著信息,才能更好地理清故事發展的邏輯。
否則,在觀影時可能會感到莫名其妙,無法完全領略這部作品的深刻內涵。
02 改編的代價:動畫與原著的差異巨大
從對“火之鳥”的處理就能看出,這部動畫和原著差別巨大;
特別是動畫對“火之鳥”這一關鍵敘事線索和文明符號的理解不清,導致一系列角色崩塌與劇情割裂。
首先,動畫在角色塑造上隱去了諸多背景設定。
為避免爭議,動畫刪減了羅米近親繁衍、與外星人混血等情節,僅保留少量隱喻。
取而代之的是讓羅米沉睡 1300 年,醒來后直接收獲繁榮文明,極大地弱化了她作為文明奠基者的堅韌形象。
原作中羅米抵達地球后安然去世,牧村將其尸體帶回伊甸安葬,讓羅米從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得以繼續在宇宙中存在,悲劇中帶有溫情。
而電影版中,羅米未死,回到伊甸且似乎可長生不老,這使《火之鳥》系列關于生命流轉討論失去意義。
寇姆的角色塑造同樣存在明顯偏差。
原著中,寇姆作為羅米的混血子孫,其對羅米的幫助源于天然的血緣紐帶與對長輩的敬愛;
動畫卻將他設定為外星孩童,協助羅米的動機僅停留在友情、善良和對思鄉情感的理解,性格刻畫流于表面,淪為推動羅米返鄉的工具人。
除此之外,影片對科幻倫理尺度的把握失衡,令觀眾難以產生深度思考。
好在動畫版努力還原著重要場景,在一定程度上致敬了手冢治蟲筆下的奇思妙想,拉了些許情懷分。
如對 “伊甸17”星球荒蕪景象的描繪,再現了原著中人類在異星生存的艱難處境;
將寇姆用意念驅動巖石船的時刻,從原著的平面想象轉化為流光溢彩的星際航行動態畫面;
以及用絢麗色彩勾勒宇宙中暗藏危機的星球,1:1復刻了星球上有意識的泥土恐龍、會攻擊人類的圓形石柱等神秘外星生物等等。
可惜的是,如果失去原著的寓意支撐,這些費勁雕琢的視覺奇觀就像是沒有靈魂的精致手辦。
原著中象征著無機物意識的"泥土恐龍",在動畫里僅僅是對抗主角的普通障礙物;本應引發哲學思考的宇宙航行,成為了走馬觀花式的流水賬。
令動畫版的思想深度,愈加難以與原著相媲美。
03 從劇集到電影的雙重失敗,關鍵在誠意不足
回顧手冢治蟲的創作生涯,其作品始終貫穿著對科技文明與宇宙敘事的深刻思考。
《鐵臂阿童木》通過機器人對人類情感的追尋,叩問人工智能時代的倫理邊界;
《大都會》以蒸汽朋克的未來城市為背景,揭露科技進步背后的階級壓迫;
《火之鳥》更是將這種哲學思考推向了終極命題 —— 在浩瀚宇宙中,人類文明如此渺小,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
這些宏大的命題,本就難以在100分鐘的電影時空中完整呈現。
何況《火之鳥:伊甸之花》既未在有限篇幅內抓準敘事核心,也未通過藝術創新彌補改編的先天不足,甚至暴露出了明顯的敷衍痕跡。
2023年《火之鳥:伊甸之花》曾以4集的劇集形式在Disney+上線時,就因碎片化敘事與角色扁平化飽受詬病,這已預示著市場對這一版本的謹慎態度。
而 2025 年的劇場版上映,不僅未針對此前的問題進行實質性修改,反而直接照搬。
就算部分觀眾懷揣著對手冢治蟲的敬意走進影院,也會在觀影后發現影片在情節、人物塑造、主題表達等方面與自己的期望存在差距,令口碑和票房更加遇冷。
但實際,動畫電影在宇宙敘事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最不受現實物理規則的束縛;能夠以極具想象力的視覺特效;將故事中跨越時空的宇宙場景完美呈現。
在敘事節奏上,動畫電影也可采用多線并行且相互交織的結構,將不同時空、不同文明的故事線索巧妙串聯;
如同宇宙中相互牽引的星系,最終匯聚到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探討上,這些都是《火之鳥:伊甸之花》可以持續加強的長板,但從目前使用力度上看,仍然不夠。
若未來創作者在改編時,能夠汲取經驗,秉持著對手冢治蟲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真正用心挖掘原作精髓。
同時,充分發揮動畫電影在宇宙敘事上的優勢,或許才能讓《火之鳥》系列這類有關宇宙敘事的宏大作品,在銀幕上浴火重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