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的攤位在古玩市場,像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三塊木板搭成的簡易攤位上,銅錢、銀元、文玩、舊書擺得滿滿當當,卻總比旁邊網紅店的霓虹燈招牌少了幾分熱鬧。
他今年七十有三,花白的胡須總是一撮撮地翹著,像是永遠梳不服帖。他那個用了10年的老花鏡,鏡腿用橡皮筋纏了又纏,鏡片上滿是劃痕。可就是這副眼鏡,幫他認出了不知多少件被埋沒的寶貝。
網絡繪圖
"現在的人吶,都愛上網淘寶去了。"老張一邊用軟布擦拭一枚錢幣,一邊跟路過的老街坊搭話。他的手指粗糙得像樹皮,可一碰到這些老物件,就變得異常靈巧。
"他們懂什么?隔著屏幕能看出包漿瑕疵?能聞出土腥味?"老人嘆息一聲。
每天清晨,老張總是第一個出攤。他會慢悠悠地泡上一壺高沫,把攤位上的物件重新擺一遍。這些年,周圍的攤主換了一茬又一茬,有的改行做直播帶貨,有的干脆回老家帶孫子去了。只有老張還守著這個不到兩平米的小天地。
慶歷重寶折三鐵母
"那些小年輕,就知道看手機。"老張常跟來串門的老伙計們念叨:"買個銅錢還要上網查價格,查完了還要砍價,還要包評級入盒,我們那會兒,全憑眼力說話。"
他至今還記得,當初讀到“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這個名句之后,一時心懷激蕩,獨自闖蕩兩湖地區,硬生生在一堆普貨里面找到一枚慶歷重寶折三鐵母。
這股干勁,是現在的人所缺少的。前幾年的時候,有懂行的泉友發現,他攤上的不少錢幣傻開門,價錢卻很便宜。
清錢冊子
他珍藏的冊子里,不少好品清錢讓人眼饞。一枚順治滿漢原的品相在網上能賣500元左右,他這里只要300出頭。他出價600元的28+雍正寶安大樣,入個盒估計能拿88分,價格至少翻個倍。
但老張直言:“我現在賣的價格利潤已經不低了,都是當年低價收到的,總要留點利潤給后來者吧?”
他手里那些品相好的錢幣,早被發現“驚喜”的群友瓜分一空,現在攤子上賣的大多都是普品,生意終究是冷清了。有年輕的玩家想介紹他在網上做生意,可老人表示自己不會在網上操作,是個“過時的老頑固”。
一堆普品
攤位上偶爾會來幾個衣著光鮮的年輕人,手里攥著手機。他們蹲下來,隨手扒拉幾下,嘴里總是離不開“評級、分數”,卻連錢幣的邊道都沒仔細摸一下。
現在的買家,只敢認盒子,卻不懂錢幣本身的韻味。這句話,老張過去不懂,現在卻深有體會。
就像那些穿著名牌、開著豪車逛拍賣行的富豪,手里把玩著價值連城的珍品。他們甚至從未親手從市場淘到一枚銅錢,從未體會過那種心跳加速的尋寶快感。
他們只在乎錢幣的分數、市場的漲幅、面子的高低,卻不在乎它的歷史、它的故事。
乾元重寶背“云雀”折五十型
而那些真正愛錢幣的人呢?像老張這樣的老泉友,年輕時省吃儉用,跑遍大江南北,只為淘一枚心儀的銅錢。他們能一眼認出銹色真假,能靠手感判斷銅質,能聞出泥土里的歲月氣息。
可如今,他們的眼力敵不過評級公司的標簽,他們的經驗比不過網絡上的炒作。
老張還記得,30年前,他在陜西一個老農家里看到一枚乾元重寶背“云雀”折五十,品相極美,對方開價五十塊,他二話不說就掏錢買下。
那時候,五十塊是他半個月的飯錢。現在呢?這枚錢幣要是入盒,輕輕松松賣個上萬塊,可老張舍不得賣,它一直躺在他的貼身口袋里,像一枚護身符。
古玩市場的落寞 AI繪圖
如今的市場變了,錢幣不再是玩物,而是“投資品”。古玩市場能堅守初心的人也少了,被大量贗品代替,老張反而成了過時的“老古董”。
那些真正懂錢幣的人,反而也買不起好貨了。老張認識的幾個老泉友,一輩子省吃儉用,可如今隨便一枚熱門品種的價格,都能抵他們一年的退休金。
他們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不懂行的富豪,一擲千金買下他們曾經夢寐以求的珍品,然后鎖進保險柜,等著升值。
古玩市場還有未來嗎?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老張嘆了口氣,把攤上的錢幣一枚枚收進木盒里。天色漸晚,市場里的人越來越少,有些店鋪甚至幾個月沒開過了,而手機里的網紅直播間卻越來越熱鬧。
老張搖搖頭,鎖上木盒,慢慢走回家。
他知道,屬于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