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將至,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的街頭巷尾悄然增加了30個“共享公廁”。這些“公廁”大多位于景區周邊、主次干道、商業街區的賓館酒店、餐飲商戶里,游客打開手機地圖軟件就能搜索到。
“在我們發起構建荔波‘15分鐘如廁圈’的倡議后,社會各界積極響應,為殘障人士留出的無障礙通道、為孩童調低的洗手臺,都是‘荔波溫度’的印記。”荔波縣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莫艷菊說,設立“共享公廁”是為旅游旺季做的保障服務準備之一。
4月24日,游客在荔波小七孔景區小七孔橋游玩。新華社發(荔波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樟江的晨霧輕撫小七孔橋,瑤山的炊煙喚醒黎明,古鎮里回蕩著游客的笑語。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地”和“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兩張名片的荔波,2024年接待游客2754萬人次,僅小七孔景區一年接待的游客就超過600萬人次。
4月24日,游客在荔波小七孔景區擺渡車站排隊候車。新華社發(羅凱 攝)
“七八年前,景區年接待200多萬人,可那時單日游客一超過2萬人就擁擠不堪,甚至不少人被堵在進城、進景區的路上。”荔波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體育局)副局長覃曉康說,經過提質升級改造,如今不論景區的承載量還是城區停車、住宿接待能力都成倍增長,但也給環境整治工作帶來更大壓力。
“要讓游客講文明守秩序,我們首先要以文明形象、干凈面貌為游客提供滿意服務。”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副處長吳冬說,景區一方面增設了蛇形排隊候車區、噴淋降溫系統等,另一方面常態化巡查垃圾堆積、廁所衛生等問題,推動環境品質提升。
走“飛拉達”品“懸崖咖啡”、參觀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故居、在老城的街巷騎行……莫艷菊說,如今除了去景區觀光,越來越多的游客喜歡在荔波進行深度探索,“文明在行動”的觸角由此延伸到背街小巷和城中村。
今年以來,荔波縣發動干部群眾參與到“凈城、凈景、凈路、凈河、凈鄉、凈村”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中,立行立改2.5萬余條問題。小到增設垃圾桶、維護井蓋,大到維護綠化帶、清理河道,群眾參與環境衛生整治義務勞動的積極性高漲。
在縣城的馬道巷,岔路口貼上了暖心的引路標識,不少群眾家門口擺上了花卉。“過去背街小巷有亂擺攤位、電動車無序停放、堆砌雜物等現象,現在群眾越來越理解宜居宜游環境的重要性。想要把更多游客留在荔波,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莫艷菊說。
4月20日,游客在荔波鳳凰山露營基地露營。新華社發
“文明的接力,是共享生態美景的秘訣所在。”貴州凰山國際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梁桂芳說,“如今游客在荔波平均停留時間為2.84天,要把‘流量’變成‘留量’,我們還要持續營造‘生態、潔凈、優美、文明、有序’的旅游環境。”(記者齊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