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間神韻:藏式虱雕藝術
匠心傳承千年技藝
藏式木雕的悠久歷史
藏式傳統木雕技藝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藏民族手工藝,在長期的歷史變遷和生產生活實踐中發展和形成,是我國少數民族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據考證,最早的藏式木雕作品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木雕逐漸成為藏族宮廷和寺廟裝飾的重要元素。如今,它不再是僅供少數人欣賞的藝術,而成為惠及普通大眾的一種建筑裝飾和日常用具。
扎囊虱雕之名,源于一個悠久的傳說故事。相傳300多年前,本地有一座亭臺樓閣林立的哈崗莊園,因其美輪美奐的雕龍畫鳳之工藝,引得眾多附近的木雕藝人爭相前來取經學習。但管家為人苛刻,經常刁難木雕藝人。一次,管家見一位木雕藝人不順眼,便有意為難道:“既然你這么有本事,何不雕一個動物來看看。假如觀賞者信以為真,我就把莊園倉庫的鑰匙交給你保管;若你輸了,就砍斷你的手。”木雕藝人于是找來一粒青稞,將其雕成一只虱子,置于莊主常用的茶幾之上。待莊主回來時見茶幾上有一“虱子”,便找來管家訓斥,責其清潔不力,木雕藝人獲勝了,“虱雕”亦由此誕生,以表其技藝之精湛傳神。
"扎囊虱雕"的獨特地位
扎囊虱雕的表現內容主要是各式花鳥草木山水,以及獅虎龍鵬、八吉祥、和氣四瑞、六長壽等佛教象征元素,其表現手法重在以神傳形,用簡練的手法勾勒出大概的輪廓,以內蘊的神表現出外在的形,既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又頗具藝術魅力,極富民族特色。其特點是根據內容需要,抓住對象的特征,進行一定程度的夸張和概括,并注意對表現對象進行大膽的簡化,簡其形而不簡其意。
雕刻過程方面,扎囊虱雕的第一步是畫稿,在圖紙或木料上根據傳統度量經典規制構圖,再根據圖案進行鏤空處理。隨后,對鏤空好的木料用不同長短大小和鋒利度的工具進行粗雕和精雕。木雕的走刀順序講究由外而內,先按照線條雕鑿出基本的輪廓和總體的形態,再小心翼翼地進行內部細節的精雕和細修,十分考驗工匠的耐心和穩重程度。匠人們需要在大小各異的面積中,將實用、想象、趣味三者完美結合,令人嘆服。
傳承人白瑪占堆的匠心之路
扎囊虱雕是一門家族世代傳承的技藝,現傳承人白瑪占堆于1969年出生于扎囊縣扎其鄉申藏村,是該技藝的第六代傳承人。他的祖上是當地的木匠世家,家族中一直傳承著大型建筑木工、家具制作、農牧業用具、各種木頭裝飾品等方方面面的木雕技藝。他自12歲開始跟隨家兄旺久學習木雕技藝,從最開始的畫線,下刀等基本功學起,學成出師后,他前往拉薩,繼續追隨多位其他老師進一步深造。獨立從事雕刻工作至今,白瑪占堆已經與木雕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在木雕造詣上,不斷學習和精進,現已完全掌握測繪、繪畫及雕刻技藝,全面掌握藏式建筑中的設計、測量、木工等技能。從他手中雕琢出的作品數不勝數,無論是建筑木工,還是家具制作,都能完美展現扎囊虱雕的藝術精髓。
1994年,“藝高人膽大”的白瑪占堆在拉薩市城關區開辦了娘熱阿媽藏式家具廠,取得了初步的創業成功。2012年,帶著先進的市場理念和銷售經驗,他返鄉創業,在扎囊縣城開辦了藏式虱雕廠,并逐漸發展為如今的扎囊虱雕工業園,從作坊式制作,走上了工業化生產,并且與扎囊縣職教中心合作,走出了一條“企業+學校+基地”的發展路子,實現了傳統技藝的與時俱進。
作為西藏自治區級工藝美術大師和自治區級手工木雕虱雕技藝傳承人,白瑪占堆肩負著技藝傳承與文化弘揚的使命。他深知人才是傳承之本,通過多年的傳道授業,至今已收徒上百人。這些弟子在扎囊虱雕技藝的滋養下成長,其中許多已成長為專業木匠師傅,他們以木雕行業為主要謀生技能和收入來源,實現了自身經濟收入的增長,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了周邊群眾共同致富,成為扎囊縣特色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白瑪占堆堅信,在各項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一定能把扎囊虱雕發揚光大,讓這一古老的民族手工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編輯|塔杰
校對|多杰
審編|黃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