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美兩國海軍在南海進行了劍拔弩張的大對峙,最終,以美軍航母撤走而告終。
從那時起,外界普遍認為中美兩國在南海的攻守之勢易也。
不過,我國針對南海的戰(zhàn)略布局,其實早在12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
可以說,正是當年的果斷決策,才防住了美國對南海的野心,同時,也徹底扭轉(zhuǎn)了南海的大勢。
那么,南海對于我國來講,到底有何重大意義?
我國當年的決策到底是什么?
而這決策為什么會產(chǎn)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藍色國土
先來說說美國為什么一直盯著南海,而南海又為什么對我國極其重要。
眾所周知,對于國際貿(mào)易來講,海運的運力最大,成本最低,所以,各國貨物和能源使用海運的比例為80%到90%。可以說,海運對于絕大多數(shù)國家來講,都是生命線。
而南海呢?
則是當今世界海運最繁忙的海域。據(jù)統(tǒng)計,在2024年,全球有40%的貨物海運要途經(jīng)南海及周邊海域,商船船次超過50萬。另外,在天上飛的飛機架次超過了百萬。
同時,南海還是連接我國與東南亞、中東、歐洲、非洲和美國東部之間的關鍵通道。
如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yè)和國際貿(mào)易國家,貿(mào)易海運量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而其中又有差不多70%要途經(jīng)南海。另外,我國每年進口的原油也有超過7成必須走南海,從中東運往我國。
可以說,南海就是我國的海上生命線。
美國正是看到了這點,所以始終對南海虎視眈眈。如果美國海軍切斷了南海航線,我國將在戰(zhàn)略上處于非常被動的局面,將會被美國隨意擺布和宰割。
從軍事角度上來講,南海是我國重要的戰(zhàn)略安全基石。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面對美國隨時會進行的核訛詐,我國必須擁有足夠強大的核反擊能力才行。在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核反擊體系內(nèi),我國的海基核力量是美國最為忌憚,也是我國最后的戰(zhàn)略底牌。
而海基洲際導彈的載體就是戰(zhàn)略核潛艇。
在我國的四大領海中,渤海、黃海、東海的水深太淺,我國的戰(zhàn)略核潛艇一出發(fā),不用聲吶探測,從天上都能看到海里的巨大陰影。對于需要極強隱蔽性來保證自身安全的戰(zhàn)略核潛艇,這無疑是致命的。
南海海域就沒有這個問題,水深足夠深,我國的戰(zhàn)略核潛艇從海南島基地出發(fā),一猛子就能鉆進幾百米深的深海,敵人根本無從發(fā)現(xiàn)。所以,南海是一個極佳的海基洲際導彈的發(fā)射堡壘。
美國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如果美海軍控制了南海,那么,我國將失去最為重要的“核反擊底牌”。
最后,南海可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油氣資源儲量巨大。其中,石油儲量大約有300億噸,樂觀的估計能超過500億噸,是我國陸地探明儲量的10倍。天然氣儲量大約有17萬億立方米,是我國陸地探明儲量的1.5倍。
如果能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那么,這將是我國能源戰(zhàn)略安全的有效保障。
美國呢,對此也很清楚,雖然現(xiàn)在還不敢明目張膽地來搶,但是,美國總是慫恿南海周邊一些心懷不軌的國家與美國能源公司沆瀣一氣,進行盜采。
綜上所述,就能理解南海為何對我國如此重要,以及美國為何一直要在南海插一杠子。
那么,為了捍衛(wèi)我國的國家安全和利益,我國做出了怎樣的決策呢?
怎么控制?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南海海域的面積高達350萬平方公里,距離我國大陸的最遠距離有2000公里。
眾所周知,這片海域自古就是我國的藍色領土,但是在二戰(zhàn)后,尤其是在南海發(fā)現(xiàn)了大量油氣資源之后,周邊國家便對南海展開了瘋狂的蠶食。在其中,當屬越南和菲律賓最為囂張。
這兩個國家蠶食我國南海的手段就是非法占領南海的島礁。越南一共侵占了29個,菲律賓一共侵占了8個。
那有人就會問了,占個島礁,就能霸占我國南海?
這還真有可能。
因為根據(jù)海洋法公約,如果海上的島礁被認定屬于一個國家,那么,島礁周邊12海里就算是這個國家的領海,而且,再往外推200海里,還是這個國家的專屬經(jīng)濟區(qū)。
由此可見,這兩個國家的野心之大。
看到這,應該又有人問了,我國為什么能容忍他國侵占我國南海島礁呢?
答案其實有點尷尬。
因為至少在2000年之前,我國還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有效控制南海。
這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我國那陣子的海空軍實力實在是太弱了。
能對南海進行全域巡邏的戰(zhàn)機,可以說是聊勝于無。
轟6可以掛著反艦導彈飛到南海,但是,這畢竟是轟炸機,經(jīng)常往南海飛,成本太高,而且,還沒有戰(zhàn)斗機能護航。
不對,那時其實有能護航的蘇27,只是數(shù)量太少,還要留著進行國土防空和震懾島內(nèi)綠蛙。實在分身乏術(shù)。
那么,空軍不好使,海軍呢?
不好意思,我國那時的主力艦艇基本都是1960年代的總體水平,武器落后,居住條件還差,指戰(zhàn)員很多時候都要蹲在甲板吃飯。這樣的艦艇實在不適合在南海長期巡邏。
而真正能控制的那幾個島礁還要靠步兵,準確來講,是要靠海軍陸戰(zhàn)隊的戰(zhàn)士們。
事實上,很多島礁在海水漲潮后,都會低于海平面,戰(zhàn)士們只能住在由鐵皮制成的狹小的高腳屋里。可以想象在南海那種高溫、高濕、高鹽的環(huán)境下,遠離大陸,補給困難的戰(zhàn)士們的生活是有多艱苦。
所以,在那個階段,我國不是不想保衛(wèi)南海的藍色領土,而著實是心有余而力不逮。
2000年后,我國的軍事實力蒸蒸日上,海空軍實力得到了空前提升,在南海保持常態(tài)化海空巡邏已經(jīng)不成問題,陸戰(zhàn)隊戰(zhàn)士們的島礁居住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那么,這就代表我國能有效控制南海了嗎?
答案是:不一定。
為什么這么說呢?
還是因為南海的很多海域距離我國大陸太遠,軍艦和戰(zhàn)機是可以巡邏,但是,燃油和補給不夠的話,就得返航,既耽誤時間,還影響效率。別忘了,我國的海岸線有18000公里,還有很多需要巡邏的區(qū)域。
而且,陸戰(zhàn)隊戰(zhàn)士的居住條件雖然有所改善,但住的畢竟還是臨建,各種補給、彈藥仍然需要用船遠途運來,如果戰(zhàn)士們有個頭疼腦熱,也沒法及時看病。萬一遇到突發(fā)情況,周圍還沒有我軍的艦艇和戰(zhàn)機,那戰(zhàn)士們的處境將極其危險。
那么,終極解決方案是什么呢?
沒錯,就是“種島”,也就是把小小的島礁變成一個大島,或者說是一個小型的海空基地。這樣,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所以,我國在2013年做出了關于捍衛(wèi)南海主權(quán)的關鍵決策:吹沙建島!
不過,美國對此表示不屑一顧,他們認為我國在南海“種”的島是不堪一擊!
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不沉的航母?
如今,我國在南海“種”下的三座最大的島~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都擁有完善的居住和各種功能區(qū)、能起降大型運輸機和遠程轟炸機的超長跑道、供艦艇和民用船只短期停靠的碼頭、 還有包括遠程防空導彈在內(nèi)的各種防御性武器。
可以說,每一個“種”出來的島就是一座功能齊全的迷你城市,或者說是小型堡壘。
那么,肯定有人要問了,這些島能扛的住美國的攻擊嗎?
好,下面該說說美國的威脅。
從某種角度說,美國的威脅不算吹牛。如果他們的艦載戰(zhàn)斗機和遠程巡航導彈對我國“種”的島發(fā)動攻擊,島上的防御實力的確很難抵擋得住。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美國敢對我國的這些島動手,那我軍的各種“快遞”是吃素的?
所以,美國的威脅根本不足為慮。
而且,我們“種”的島本來也不是用來對付美國的。
依托這些堡壘,我軍戰(zhàn)艦、戰(zhàn)機的油料、補給都不是問題,島上雷達和各種導彈的控制區(qū)域可達上萬平方公里。同時,我軍各種先進的無人機、無人艦艇和無人潛航器也都可以以這些島為基地,對南海海域組成一張智能化立體巡邏大網(wǎng)。
這樣一來,我國便徹底克服了前文中所述的各種短板,可以“以點帶面”,有效地捍衛(wèi)南海的主權(quán),震懾周邊的宵小之輩。
例如,對付最近蹦跶得特別歡的菲律賓,我國的海警船就可以以這些島為基地進行休整和輪換,從而更加高效的執(zhí)行各種驅(qū)離任務。
另外,在和平時期,這些島可以作為我國廣大漁民朋友的避風港,也可以長期為各種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平臺和條件。
更重要的是,我國“種”的這些島就像主權(quán)的基石一樣,穩(wěn)穩(wěn)地扎根在南海,無論是在法理上,還是在物理上,都徹底擊碎了美國企圖煽動周邊宵小繼續(xù)蠶食我國藍色領土的陰謀。
真是不得不佩服我國領導人在12年前做出的這項偉大決策!
素材來源:
中國日報網(wǎng)丨專家:完成陸域吹填是南海島礁建設重大進展
環(huán)球時報丨智庫報告:南海是世界最繁忙最繁榮最開放的海
觀察者網(wǎng)丨美媒:中國南海島礁建設和朝鮮威脅 哪個更讓美國頭疼
觀察者網(wǎng)丨美智庫公布衛(wèi)星照片:中國在南沙七島礁新建自衛(wèi)性防空設施
人民網(wǎng)-環(huán)球時報丨中國建成南沙鐵三角島礁機場 覆蓋整個南海地區(q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