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深入人心,教導弟子不要糾結可能的機遇,要珍惜當下。但對于畢業生來講,入眼的麥穗可以拿在手中,然后繼續在麥田中尋找,直到理想的offer出現,但這一切的前提,就是麥田要足夠的大,麥穗要足夠得多。
廣州商學院近期舉辦的春季系列招聘會,就以創新務實的姿態為畢業生就業工作注入新動能。兩場活動從機制設計到實際成效均體現出鮮明的特色,同時為學生們系統地提供了大量的理想工作機會。
這場就業攻堅行動最顯著的特點在于構建了"全周期就業服務體系"。從精準的企業篩選到崗位匹配,從簡歷診斷到面試指導,學校將就業服務鏈條從單一的信息對接延伸至職業能力培養的深水區。
特別是就業服務專區的設置,將原本分散在就業指導課、企業宣講會的碎片化資源整合為"一站式解決方案",使學生在真實求職場景中快速獲得針對性指導。這種"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服務理念,有效化解了畢業生求職過程中常見的定位不清、準備不足等痛點。
數據背后的結構性優化更值得關注。從首場13家企業到第二場80余家企業的規模躍升,從400余個崗位到1900個崗位的幾何級增長,折射出學校在產教融合層面的持續深耕。
值得注意的是,參會企業覆蓋跨境電商、現代服務等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領域,既反映出學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的高度契合,也為學生提供了融入區域發展的現實路徑。用人單位反饋顯示,超過六成崗位要求與學校特色專業直接匹配,這種精準對接既提高了求職效率,也強化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價值閉環。
對于學生而言,此類招聘會帶來的不僅是就業機會量的提升,更是職業發展質的突破。2800名在校生主動參與的現象,打破了傳統認知中"應屆畢業生才是求職主力"的思維定式。低年級學生通過與企業HR的直接對話,得以提前感知職場脈搏,調整能力培養方向。
而現場設置的征兵入伍、西部計劃等政策咨詢專區,則打開了"體制內+市場化"的多元就業圖景。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學校通過跟蹤回訪機制,將招聘會沉淀的面試數據、企業反饋轉化為人才培養的改進參數,形成"就業市場-教育教學"的良性互動。
從更深層次看,這類招聘會的創新實踐正在重塑校企合作生態,讓企業HR變身職業導師,就業數據反哺專業建設,傳統的校企合作便能突破單向輸出模式,演變為人才共育的共同體。這種轉變帶來的不僅是就業率的數字提升,更是人才培養質量的系統性優化。現場達成的數百個就業意向中,既有即時的崗位匹配,更蘊含著校企協同育人結出的碩果。
廣州商學院的就業數據證明,高質量就業服務的核心在于構建多方共贏的生態系統。當學校主動架橋、企業深度參與、學生積極行動形成合力時,就業工作便能突破事務性工作的局限,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優質的、源源不斷的崗位供給,幫助學生實現理想的就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