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是目前國內高校規格最高、含金量最高、影響力最強的“中國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第一賽”,在教育部認可的84向學科競賽中排名第一,旨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實踐能力。可以說,這樣的平臺,既是學生能力的試金石,也是高校教育質量的“放大鏡”。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師(2024)獲獎名單,多數高校的獲獎數量再創新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當屬躋身獲獎數量TOP10的蘭州理工大學,其獲獎總數共15項,全國并列第8名。
作為一所扎根西北的百年理工高校,蘭理工參賽團隊不僅和上交、哈工大、西交大等頂尖學府同臺競技,成為獲獎數量TOP10高校中唯一的“雙非”院校,其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創“液”未來——適用于應急救援裝備的集成液壓動力單元》等項目更入選全國創新成果展,亮相央視新聞聯播。這樣的表現,讓人不禁好奇:蘭理工為何能突破“雙非”身份的限制,在創新創業教育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或許有人會回答:運氣使然而已。實則不然。
早在2016年,蘭理工便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打破專業壁壘,構建起222門創新課程、6個必修學分的教育體系,甚至將培養方案修訂調整為“動態模式”,實施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023年,該校又投入使用了占地4019平方米的“紅柳創客夢工廠”,下設15個與專業學院共建的創新中心,學生在此可完成從理論學習到加工制作、路演孵化的全鏈條實踐。數據顯示,該校年均舉辦競賽超100場,參與學生達1.5萬人次,僅2024年校賽便有11467個項目、17855名學生投入其中。
這種“以賽促創”的生態,讓跨學科團隊成為常態。例如該校能動學院學生俞佳陽聯合多專業同學打造的液壓動力單元項目斬獲國賽銀獎,并憑此保研浙大;還有材料學院團隊開發的智能焊接系統,直接瞄準“工件裝配誤差自動檢測”這一工業痛點,展現了對產業需求的敏銳洞察……
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教育模式帶來的遠不止獎杯。數據顯示,蘭理工學生在各類競賽中年均獲國家級獎項200余項,而創新創業經歷更成為升學和就業的“硬通貨”。更重要的是,通過跨學科協作、真實產業命題攻關,學生得以在校園階段便積累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甚至可以說,蘭理工的創新創業教育,正在為西北地區乃至全國輸送既懂技術、又善協作,既有專業深度、又有跨界視野的“新工科”人才。
要知道,當下的蘭州理工大學是甘肅省重點支持建設建設“雙一流”的高校之一,其材料科學與工程沖擊第三輪“雙一流”建設A類學科的幾率很大,且它還用事實證明了自己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的卓越成效。那么,對于學子們來說,這里能夠提供的不僅是實驗室和學分,更是一個讓創意生根、讓理想照進現實的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