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雙一流”高校成為多數人眼中的“頂流”時,上海理工大學卻以“雙非”身份悄然闖入全國百強,甚至超越了很多“雙一流”,成為一匹讓網友直呼“意外”的黑馬。這所被稱作中國制造業“黃埔軍校”的百年老校,究竟藏著怎樣的逆襲基因?
若單看排名軌跡,上理工的攀升像一場精心策劃的“技術流”突圍。軟科排名位于百強之列,尤其是機械工程、光學工程等學科穩居全國前30%。這種穩扎穩打的背后,是學校對“工科底色”的極致打磨——9個ESI全球前1%學科中,近半數是工程相關,工程學更是躋身全球前1‰,連華為、中國商飛都成了它的“科研合伙人”。
有人說,上理工的崛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上海作為全國經濟引擎,正全力推進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而上理工的學科布局恰好卡準這些“國家需求點”。它的機械工程學院與近500多家企業“結成聯盟”,學生還沒畢業就深受大廠青睞!康復工程專業更是在2024年軟科排名中摘得全國第一,把醫學與機器人技術“焊”在一起,直接對接老齡化社會的康復產業藍海。這種“產業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敏銳度,讓它的畢業生就業率常年穩居95%以上,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是在醫院、各級康復機構從事康復器械的設計與臨床適配技術服務,或是在智能設備制造企業和科研機構從事設計研發等。
在硬實力之外,上理工的軟實力更是不容小覷。當傳統工科院校還在比拼論文數量時,它已把實驗室搬進產業鏈:學生開發的智能倉儲方案落地企業生產線,教授們一邊在《Nature Photonics》發論文,一邊幫國產大飛機優化零部件。這種“學術不懸浮”的作風,甚至吸引了7名院士和80多位國家級人才坐鎮,帶領學生玩轉光電制造、氫能源設備這些“未來科技”。
翻開上理工的成績單:德國ASIIN認證的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國家級新工科項目……這些實打實的“國字號”背書,進一步證明了上理工的實力。更何況,在“雙碳”戰略和智能制造的浪潮下,一所能把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智能裝備系統等課程“擰”成教學模塊的大學,很難不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所以,當“雙非”的標簽逐漸被“黑馬”取代,上海理工大學靠著自己的學科實力、硬核師資、以及對于學生的精細化培養在一眾高校中脫穎而出。如果你是中分段考生、想在魔都上海有所發展,如果你想在工科領域當個持久發力的“潛力股”,這里應該是你不錯的高性價比之選!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