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面,對于張飛的外貌描述,主要寫道:“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看完這些詞語,想必大家腦海中,所想到的,大多是豹頭環(huán)眼的彪形大漢,而且當代的影視劇之中,關于張飛的裝造,也普遍是“大老粗”狀態(tài),因此世人對其留有“刻板印象”。
凡是威猛的武將,大眾默認他們的學識不高,只懂帶兵打仗,實則不然,譬如“忠將”岳飛,他文武皆善,精通草書,用筆瀟灑駿健、狂逸飛動,極具昂揚神采,這種氣勢和魄力,是文人墨客無法達到的,張飛亦是如此。
鄧拓在《由張飛的書畫談起》曾寫道:“我國書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將中也不少,如岳飛、張飛等”,南北朝時期陶宏影的《刀劍錄》,也記載:“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山鐵,為一刀。銘日:新亭侯,蜀大將也。后被范疆殺之,將此刀入于吳。”
明代卓爾昌編著的《畫髓元詮》,也寫:“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由此可見,張飛并非“大老粗”,他的書法水平高超,得到世人認可,上文提到的《新亭侯刀銘》,就是他的作品,可惜張飛距今久遠,書跡十分稀少,而今在四川省渠縣,發(fā)現(xiàn)一幅張飛的22字書跡,它就是《八濛山銘》。
此作亦稱《桓侯碑》或《利馬銘》,《蜀中名勝記》第28卷里,曾記述順慶府渠縣,有一個八濛山,山中的一塊石頭,刻有隸書“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鄰,立馬勒石”,趙一清《稿本三國志注補》里面,也引用《方輿紀要》一段話,講述這幅作品。
內(nèi)容曰:“八濛山山下有勒石云:“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部,立馬勒石”,再加上專家考證,充分證明此處的字跡,乃是張飛親自書寫,約成書218年,彼時張飛迎戰(zhàn)張郃,采用誘敵深入的計策,將其擊敗,心中十分高興,途中經(jīng)過此處,在山石上面書寫,并刻下此作。
雖然內(nèi)容簡短,但是隸書的凝厚勢態(tài),充分展現(xiàn)張飛氣魄,毫不夸張的說,水平不輸“楷圣”鐘繇,字體融合了漢隸的莊重,一級行草的靈動,線條承襲《張遷碑》《乙瑛碑》的厚重氣勢,又蘊含幾分飛白姿態(tài),波磔間暗藏廟堂之氣,即便墨色凝厚,勢態(tài)圓融,也難掩張飛個性、意氣風發(fā)的姿態(tài)。
您對張飛書法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