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信息繁雜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被各種新聞和熱點所包圍。然而,有些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社會現象,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就像電影里的故事,看似虛構,卻往往能映照出現實的荒誕。
電影中的“除害”排位:從黑幫到“尊者”的惡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在電影里變成了一場犯罪排行榜的排位賽。周處就像黑幫殺手,在榜單上排老三;香港仔是犯罪團伙首腦,排老二;而真正的大佬是牛頭。據相關電影劇情設定,牛頭殺了6個警察,犯下50多起槍擊案后,突然醒悟,知道“打打殺殺”沒有好下場,于是化身林祿和,創辦靈修院,成為了所謂的“尊者”。
在電影的邏輯里,拿槍殺人是最低等的惡,收小弟、雇槍手殺人是中等的惡,而像“尊者”這樣通過思想控制,拿別人的錢還賣別人的命,還撇開自己犯罪事實的,才是最高等級的惡。“尊者”表面上無欲無求、恩澤蒼生,背地里卻男盜女娼、窮奢極欲、弄虛作假。陳桂林和香港仔開槍拿刀,頂多殺一人二人,可“尊者”一旦成立靈修院、靜心會這類邪教組織,那毒害的就是一群人。當陳桂林開槍殺了尊者后,聽到禮堂里歡快的歌聲,他知道那些被洗腦的蠢貨已經沒救了。所以電影用“先殺尊者,再殺蠢貨”的手法,表達了除惡務盡的決心。
現實的荒誕:“正義網友”的“除害”鬧劇
電影來源于現實,現實有時候比電影還荒誕。就在電影周處除三害熱映的時候,現實的網絡世界里也上演了一場“正義網友除三害”的鬧劇。他們一除“漢奸莫言”,二除“中國首富鐘睒睒”。這些網友就像被“尊者”洗腦了一樣,堅定地認為莫言親日、立場有問題,西方給他頒發諾貝爾獎是別有用心;還痛斥農夫山泉,說其兒子是美國籍就是“漢奸做派”,抵制農夫山泉就是愛國。
據市場調研機構數據顯示,在外國品牌辱華事件頻發期間,雖網友高呼抵制,但BBA等品牌降價后銷量依然可觀,日本韓國的“辱華產品”在國內也依舊暢銷。這些網友的愛國熱情就像一陣風,來得快去得也快,他們的記憶仿佛只有7天。
民族品牌的隱憂:從捧神到殺神的悲劇循環
我一直很擔心鴻星爾克和比亞迪這兩個民族品牌。鴻星爾克因為在河南暴雨期間默默捐款而被捧上神壇,比亞迪因為銷量第一沖出海外而風頭無兩。然而,“愛國”這碗熱流量飯,端起來是聚寶盆,一旦掉下來就是燙手山芋。哪天鴻星爾克出了點瑕疵,哪天比亞迪有了點問題,這些網友可能就會像當年圍攻劉翔一樣,對它們進行“殺神除害”。
網友們今天捧神,是因為背后可能有“尊者”推手,有對立情緒和熱門話題帶來的流量收入;明天殺神,是因為“尊者”吃干了“小盒子名利”,要換個目標了。就像當年六大門派圍攻武當、圍攻光明頂,表面上是伸張正義,實際上“尊者”們圖的是屠龍刀、倚天劍、武林至尊的寶座和巨大財富的藏寶圖,而那些被利用的蠢貨卻一無所知。
悲劇的警示:別讓自己成為“炮灰”
除三害的周處,最后一害是除掉自己。可現實中那些在網上喊打喊殺的人,又有幾個敢對自己下狠手呢?就像電影《金福南殺人事件》里,金福南在現實的壓迫下奮起反抗。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一天到晚在網上宣泄情緒的人,最后可能在現實里真的會受到傷害。
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貧富差距的拉大和資源分配的不均,讓寒門子弟逆襲變得異常艱難。那些有上進心的年輕人,那些吃苦耐勞的小鎮做題家們,在這個社會里可能會被各種不合理的規則和壓迫逼到絕境。如果一個民族集體失去了感知痛苦的能力,失去了共情同胞苦難的心理,失去了為生民立命、為不公吶喊、為悲劇發聲的勇氣和擔當,那么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我們不能再對這些悲劇視而不見,不能再讓年輕的生命在重壓下凋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