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加深,長期護理需求日益迫切,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近3億,占總人口的18.7%,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過4000萬人。為應對這一挑戰,2024年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國家醫保局聯合發布《關于頒布健康照護師(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的通知》(人社廳發〔2024〕14號),正式將長期照護師(職業編碼4-14-01-03)納入國家職業體系。這一新興職業的誕生,標志著我國養老服務向專業化、規范化邁出關鍵一步,也呼應了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要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這一發展理念。
產業支持,全力服務“長護險”出世
2016年國家啟動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制度試點,2020年穩妥有序擴大至49個城市。在2025年1月17日國家醫保局召開的“保障人民健康 賦能經濟發展”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長樊衛東講道,八年來,試點工作總體進展順利,階段目標基本實現,拉動相關產業社會資本投入約600億元。
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推進上,國家醫保局從大力支持相關產業發展,再到“投資于人”打造長期照護師新興職業,全力推動長護險制度出臺。各地醫保局在國家醫保局的指導下,通過政策創新、資源整合和試點示范,有效推動了長護險產業鏈的擴容與升級,為應對老齡化提供了可持續的產業支撐。
比如,南通市作為長護險首批試點城市,建成全國首個長期護理服務產業園,吸引社會投資超30億元。定點服務機構從最初的2家增至360余家,并推動康復輔具企業、智慧養老設備制造商等配套產業發展。醫保部門還計劃通過產業園搭建全鏈服務平臺,整合企業、金融機構和商保公司資源,優化服務項目和輔具目錄,促進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
可見,長護險不僅是社會保障工具,更是激活銀發經濟、推動地方產業轉型的重要引擎。目前,雖然全國層面的長護險大文件暫未印發,但多地已發布長期護理保險實施細則或征求意見稿。結合國家醫保局信息,可以預見長護險全國性制度文件會于2025年完成政策發布。
新興職業誕生,破解老齡化社會“照護荒”
長期照護師職業的設立,源于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推進。據相關數據顯示,自2016年試點以來,全國49個試點城市參保人數已達1.8億,累計260萬人享受待遇,試點城市專業護理人員規模約33萬人,護理服務機構達8000家,提供居家、社區及機構護理服務。不過,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配置的標準,我國仍需填補超千萬護理人員缺口。
而且,傳統養老護理員存在學歷低、年齡大、技能單一等問題,難以滿足失能人群對醫療護理、心理支持等復合型服務的需求。長期照護師通過職業細分和標準化建設,為的就是解決行業“有服務無標準、有人力無專業”的痛點。
為破解“照護荒”,國家醫保局在推動長期照護師這一新興職業誕生的基礎上,又在2024年11月,出臺《關于推進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的實施意見》,要求全國各省市建立認定機構,實行“持證上崗”制度。江蘇省率先響應,于2025年4月19日在南通市成功舉辦全國首場長期照護師初級工考試,首批100名考生參加考試,成績合格的考生將獲得全國首批長期照護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南通市也逐步針對長期護理產業構建起“培訓—考核—就業”全鏈條服務體系。
江蘇某護理機構管理人員坦言“過去大家也持證上崗,但拿出來的證五花八門,有人社部門發的,有協會發的,還有公司、機構發的,今后失能老人的生存質量需要靠人才隊伍專業度的提升,長期照護行業迫切需要統一持證,此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將牢牢夯實行業發展根基”。
在人才培養上,國家醫保局為了推動長期照護服務專業化、標準化、職業化發展,國家醫保局于2025年4月正式推出了《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培訓教材》,成為助力廣大長護服務從業者自我提升、實現職業理想的專業學習資源。該教材分為《長期照護師(基礎知識)》《長期照護師(初級)》《長期照護師(中級)》《長期照護師(高級)》四冊,完整的學習路徑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差異化需求,也解決了“新工種”無標準化教材的問題。
另外,國家醫保局又于4月24日聯合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人社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做好當前長期照護師培養培訓工作的通知》,對培訓對象范圍、培訓內容、培訓基本流程、培訓機構設置、培訓方式、等級認定以及人才培訓的配套支持措施做了明確的規定,促進培訓與就業供需銜接,并按規定落實財政補助政策等,共同在全社會營造出關心支持長期照護職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長期照護師職業的誕生,不僅是應對老齡化的技術方案,更是對生命尊嚴的制度回應。正如上海一位照護師所言:“老人忘記了很多事,卻記住了我的名字”——這份職業的溫度,正源自專業技能與人文關懷的深度融合。未來,隨著長護險全國推行,預計到2030年該職業需求將突破百萬,成為銀發經濟的重要支柱。
“復合型人才”,專業技能值拉滿
在筆者此前調研中,一位失能老人的家屬曾講道:“我們最怕的就是遇到不專業的護理員,不僅照顧不好老人,還可能給老人帶來二次傷害。”在2025年的人大提案中,不少人大代表也針對“照護隊伍專業化問題”做了相關建議,普遍反映目前護理隊伍的綜合素質亟待提高,在理論知識、專業技能以及人文關懷等方面都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長期照護師國家職業標準(2024年版)中,首次將長期照護師定義為“復合型人才”,需要掌握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心理支持等技能,在職業等級劃分上,為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近日在江蘇南通舉辦的即為初級長期照護師的考試。
具體來看,初級(五級)側重生活照護(權重50%)、應急處置等基礎技能,如清潔護理、體位管理;中級(四級)增加對癥護理(如咳嗽、便秘處理)和心理照護,需具備醫療異常識別能力;高級(三級)覆蓋慢性病護理指導(心腦血管疾病等)和傳染病預防,要求綜合管理能力。
可見,與傳統家政員、養老護理員相比,長期照護師具有三大特性:一是服務對象特定:主要面向經失能評估的長期護理保險參保者,需應對吞咽障礙、運動障礙等復雜需求;二是技能復合性:融合生活照料、基礎醫療、心理支持及保險知識,例如需掌握生命體征監測、關節活動訓練等技能;三是職業尊嚴有所提升:通過職稱從“員”到“師”的轉變,強化社會認可度,在江蘇南通的首場考試中,平均年齡41歲,最小的還不滿20歲,其中還有不少男性考生的身影。
不過,盡管制度框架已建立,政策成效初顯,仍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籌資渠道單一。目前長護險過度依賴醫保基金,需探索財政補貼、企業分擔等多元化籌資模式;二是區域差異顯著。由于各地發展水平不一,各試點城市在待遇水平、評估標準上存在差異,需加快全國制度統一,而且部分地區培訓師資力量與教材標準化不足問題較為凸出。三是職業邊界不清晰。需要進一步厘清長期護理師與醫療護理員、養老護理員的職責邊界,并通過提升職業榮譽感與加強社會保障水平吸引更多人才進入護理領域。
寫在最后:長護險作為社保“第六險”,是破解失能人群照護難題的核心政策工具。從產業鏈建設到專業人才培育,我國正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驅動+人力賦能”的全鏈條模式,逐步構建起覆蓋需求端、供給端和服務端的長期護理保障體系。未來,隨著銀發經濟紅利釋放,長護險有望成為養老產業的核心驅動力。通過“產業鏈+人才鏈”的雙向賦能,我國正朝著“老有所護”的目標穩步邁進。
來源 | 中國醫療保險 鯨魚
編輯 | 劉瑩 高鵬飛
熱點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