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周五好。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認,凡事一旦發生,總有開啟和結束;人生中沒有排行榜,可人心中對自己的人生起落總有排序。
一方面,我們總有自我定義的「人生低谷」,另一方面又對他人在跌宕中奮起的沸騰人生著魔不已。
無論是人物傳記、電影還是小說,無論角色面孔更迭,人們為之哭和笑的,最終都是在其中映照的「自己的命運」。
也許正因如此,人們總喜歡將自己的生活比作「電影」或「旅途」。
除了「充滿未知」,這二者還有著共同的「發生條件」,那就是身處其中的人必須有持續的「信念感」支持。
演員要充分相信這部戲能成立、旅人要充分相信這趟旅程值得去。
如此,才有電影的高潮和結尾,才有旅途的際遇和故事。
同理,對于自己人生的這部戲、這趟旅程,唯有足夠「相信」的人,才會不棄劇、不在中途跳車離開
——才有機會把自己的故事書寫完整,看見自己最終的命運。
我相信,縱使在歷史上無數次締造傳奇的人物,也曾遇見千萬次的「自我懷疑」。只是,他們選擇著在艱難中「相信」。
正如瀟灑姐所說,
「你必須相信這個,你必須相信是你的未來在召喚你成為你自己。你走的這條路每一步,都是必經之路。必須有這個信念,熱情才能永不止息。」
如果你尚不清楚究竟如何將這份「相信」應用于自己的生活,建議你系統閱讀瀟灑姐的著作《寫下來的愿望更容易實現》。
她的文字,將帶你明白「相信人生愿景」的重要性以及其關鍵的作用機制。
你會明白「堅信人生是一場好戲,永遠期待下一場好戲」,絕不是一句響亮的勵志口號,而是一種讓我們在人生紛雜中撥云見霧的重要「心法」。
本周瀟灑專欄就為你帶來,瀟灑姐《寫下來的愿望更容易實現》書中的節選《我的失敗與偉大》之《想要的好玩人生》以及2017年效率手冊的前言《一切就像是電影》。
愿你的2025年就像是電影,比電影還要精彩。
愿你的每一年都是。
一起來看。
《我的失敗與偉大》
我是一個創業者,一個寫作者。創業和寫作都與復盤有關。我出版過幾本書,這些書都是現實主義作品,既是寫故事,也是寫案例。寫作其實是創業的副產品,是復盤的過程,我用文字重現經歷過的情景,找到那些決定性的瞬間、戲劇性的轉折、決定人物命運的特質。尤其當這些人物是自己的時候,可以重新推演過去的人生。
在寫作當中,我會有恍然大悟的時刻。相較于企業中流行的冰冷的復盤方式,我更傾向于我自己積累的復盤經驗。所以我有一些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想要的好玩人生》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或者在企業中負責具體的項目,肯定對“復盤”是不陌生的。我們應該都聽過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的復盤理論,其中有幾個科學的步驟都是在企業的每個階段中經過驗證的。我也都研究過,嘗試過。我的感覺是,如果你是一個企業的中層項目經理或者創業公司的 CEO,用這種方法帶領團隊復盤是可行的。但是對于個人的成長,尤其是當你想要生活質感的時候,這種方法是比較難堅持和沿用的,因為不好玩兒、太枯燥。你會覺得,生活不應該也不必是這個樣子,與其過這樣“干巴巴”的人生,不如不過。
生活的體驗和好玩兒,應該是第一位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機會不多。我喜歡看小說和電影,尤其對人生的體驗有著一點兒理想主義追求。我在看小說和看電影的時候,會被深深代入蕩氣回腸的故事里。結果呢,這種感覺最后總會結束,當電影黑幕出現后猛然有一種回到現實的感覺。我會發現今天還有現實層面的事要做:減肥、學英文、處理公司的任務、考試……
我們現在討論的復盤,也是這樣。在過去的1年里,無論你經歷過什么,有多糟心的事情,都不要繞開。
在講復盤之前,我也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看到了若干科學復盤的方法。不過這些方法實在是太沒勁了。
我覺得我的人生,一直在和“沒勁”做斗爭。說實話,如果經歷一萬個沒勁才能到達那一個有勁,那一個有勁我也不想要了。
2017年的年度網絡關鍵詞有“喪”和“佛系”。這是媒體人造出的流行詞匯、標簽。在潛意識下的從眾心理讓大家急忙也往自己身上貼標簽。可是,就算有時代特征,也是多數人的特征,不一定和你有關系。最可怕的就是想要要不到,就假裝不想要了,就是佛系了。
就像小時候那種顯得對上學特別不在乎的學霸,表面的佛系其實就是煙幕彈。表面什么也不在意,說不定人家心里很在意。像天鵝一樣,湖面上若無其事,腳底下拼命劃水,非常隱蔽。人家是偽佛系,你是真佛系,你就上當了。當交手的時候,什么都沒你的了。
你是年輕人,年輕的激素水平沒法佛系,因為這正是生命力最旺盛、最有斗志的時候,身體條件根本不給你佛系的源頭。等到老年,當各種激素水平低下的時候,你還有幾十年可以體會佛系。少年就得野蠻成長,鮮衣怒馬才好玩兒。
可是現實生活就是這樣,在大部分時間里,我們都要完成別人給我們的KPI,也要給自己定 KPI。完成別人規定的 KPI 已經夠鬧心了,還要這么科學嚴謹地完成自己的KPI,我也受不了。
面對這些KPI,你會發現,人被分為兩種。
第一種人,是已經進入了追求—得到的良性循環的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對追求—得到的比例關系有了一定的掌握。這種人嘗試過得到的感覺,已經習慣把自己的生活分成一個里程碑、一個里程碑地去抵達。追求和得到是最讓人著迷的感覺。腎上腺素分泌,生理機能被喚醒,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這些東西幫助了人類的成長和進化。看似追求是為了結果,其實追求也是為了追求本身。
第二種人,人數可能會多一些,他們經常追求,很少得到,久而久之,忘了上癮的感覺,就會灰心。我覺得這兩種人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就是復盤的動作存在差異。
以下要展開討論的是我主觀的經驗,是我對復盤的認知和復盤工具。我這個方法,對后一種人來說,有用也好玩兒,一旦用起來,停不下來,最終有利于你進入良性循環。
趁早效率手冊中蘊含著我個人完整的方法論,或者說趁早的方法論。作為狂熱的故事愛好者,在我的設計初衷里,這是我的人生劇本,是我的自傳體小說。
現在,如果你手邊有2017年的趁早效率手冊,就請翻到它的前言頁。這是目前我最喜歡的一篇手冊前言,幾乎是我整個人生觀的縮影,是整個復盤方法論的基礎。
那就是,人生要體驗,體驗要淋漓,所以人生最好像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有主人公,主人公要有開場人設、要有故事。在每一場、每一幕中,有情節和劇本設計,有對白,有行動。
《一切就像是電影》
王瀟
應該怎樣看待這本手冊,365天,384頁,歐維絲本白80克紙張。
你覺得沒有什么不同,即使你將它寫滿用完,不過是多了一年故事。但每年的開端與結尾,你也會困惑,為什么別人的故事總很精彩,像在電影里。如果這是一本按時間推進的空白電影劇本,作為主人公本人,你可能需要先了解令一部電影精彩的原因,并先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誰?他想要什么?為什么想要?他將會采用怎么樣的方法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什么將阻止他?什么會令他瘋狂?什么會令他絕望?可能發生在主人公身上最好的事情是什么?在什么條件下它會變成最壞的事情?
在精彩的電影里,主人公總是清楚地知道:我是誰,我正在做什么事,我用何種方法在何時要完成。那么,2017年電影里的主人公,你,是否已明確以上問題的答案,并判斷你是想要一部精彩的還是平庸的電影。如果是平庸的,那么你不需要這個手冊;如果是精彩的,請深吸一口氣,你現在已經是這部電影的主人公了。
接下來在全年構建劇情的過程中,你需要明確幾個概念:
1.如果沒有沖突,故事中的一切都不能向前發展。溫和的行動不可能帶來精彩。主人公需要開展第一次行動、第二次行動,緊接著是第三次。每到一個轉折,主人公必須將更大的能力和努力傾注到他的下一步行動中。
2.主人公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也可以失敗,但是在過程里,他必須一直在追求,他的能力在增加,在迎來機會。他保持希望到故事線索的終點。好故事總在展現那奇妙的能量蓄積的過程,猶如波濤洶涌,直到終場。
3.主人公可能長期處于緊張、極限、風險、擺動的狀態,過程中即使有勝利的小憩,但馬上會被新的不確定所代替。精彩意味著糾葛、危機、高潮、結局,主人公為了抵達目標,總是在被推向越來越大的風險。
4.一部故事片電影的場景在五十個左右,而一年有五十二周。這意味著每周大概有一個場景中的人與事可以用來構建推進,是推進,而不是重復。每一個場景的意義,在于指向主人公的欲望。在這部為期一年的電影劇本里,我們用靈魂、肉體、錢把所有的欲望做了最直接的分類,它們就像是劇本的大綱。
要知道,群眾演員中的大多數人都在浪費他們的寶貴時間,死的時候都帶著一種未嘗宿愿的遺憾。好電影沒有尿點,好人生也是。
愿你的2017年就像是電影,比電影還要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